养鱼的密度是多少合适
⑴ 养鱼密度多大合适
养鱼的密度,我觉得像两个鱼之间要间隔5厘米以上吧,不然都游不动。
太密了也不是特别好,因为氧气缺乏。
在鱼的养殖中,应选择合适的容器,并保持良好的环境,进行科学喂养,并定期清洗鱼缸以及适当换水。
一、选什么样的金鱼盆好
古人以陶盆养金鱼最为正宗,其中又以虎头盆最为地道。在选盆的时候,一般选壁薄广口的盆为好,这样可以增加水的溶氧量,有利于金鱼更好的呼吸。
古人以陶盆养金鱼最为正宗,其中又以虎头盆最为地道。在选盆的时候,一般选壁薄广口的盆为好,这样可以增加水的溶氧量,有利于金鱼更好的呼吸。
可能大家会觉得陶瓷的盆更加的美观符合你的心意,但不管用什么样的容器养鱼,要记住,养鱼的水不要太深,水深控制在三十厘米左右就可。
二、在什么环境下养鱼更好
在古代养鱼的观念来说也好,还是现在养鱼的观念也好,养鱼当然是要让鱼长的更好,更有观赏价值的好。在古时,盆养的金鱼古人一般会把鱼盆放在庭院中能晒到太阳的地方,这样鱼身会更加的色彩绚丽,如果说放到太阳过猛烈地方就不好了,水温会发生变化,对鱼的生活环境不佳。
为了让鱼儿们呼吸的更好,古人们还会把鱼盆支起来,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在现代,养鱼的辅助工具就多了,例如过滤器、增氧泵等。为了让金鱼体色更加的美,可效仿古人将鱼缸放在能晒到阳光的阳台上。
三、鱼缸的清洗
鱼缸要定期清洗换水,一般在5天或一个星期换一次就可以了。
换水前先将里面的排泄物和吃剩下的东西清理掉,然后再换掉1/10的水,如果说清理不掉就换掉1/3的水就好。另外,装有过滤棉的鱼缸里的过滤棉不需要经常清洗,当布满脏污时在清洗就好,清洗时用鱼缸内换出的水清洗为最佳。
四、金鱼的喂养
金鱼的喂养还是有讲究的,宜少不宜多,因为金鱼不像我们人那样聪明,它看见有吃的就会立马吃掉,没有饥饱的意思,所以很多金鱼都是被饱胀而死。
鱼儿们吃完后,剩下的东西也最好打捞上来,以免坏水,养金鱼的朋友们切忌哦!
⑵ 金鱼养殖密度多少合适
根据水族箱内的氧气供应量及金鱼的耗氧量,我们可以初步的算出,1升的水约可以提供8.5g金鱼的氧求。
以上的计算只是初步和简略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水族箱中的其他的因素,
如:水生植物的产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等,术中硫化物、酸碱度等对金鱼耗氧量的影响.
养金鱼的器皿大小应该根据计划养金鱼的数量选定.一般一龄鱼需水400毫升/厘米体长,二龄时需水1000毫升/厘米体长,三龄则需要1500毫升/厘米体长.
还有一种简单的经验估算法,即依照"宜稀不宜密"的大原则,以减少因鱼过密造成缺氧死亡的可能性.一般长80厘米,宽32-36厘米,高40-45厘米的长方形玻璃缸可以养10厘米左右的金鱼6-8尾.
一般情况下,直径约30的鱼缸,可以放入体长3厘米的金鱼2-3尾.需要注意的是,在购置鱼缸时不仅要按照购鱼计划计算大小,更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为日后添置新鱼或者缸内金鱼的生长留出空间.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以水体大而鱼少为适宜,不可一味贪求鱼多.
⑶ 家里养金鱼,密度放多少合适啊
那要看有多大,冬天密度大一点,夏天密度小一点。冬天6-7厘米的不超过10条。加水加到八分满。
饲养金鱼不管是园林、鱼场或个体专业户对其建立金鱼饲养场地、水源、电源都必须有规划,即使金鱼爱好者在庭园内建造几只小鱼池,也要因地制宜的设计。因为饲养金鱼的场地和水源的选择规划可直接影响到金鱼的生长发育和今后的科学技术管理,事先务必全面考察和规划。
1.养鱼场地最好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特别要选择上午6时到中午12时之间均能晒到太阳,而且通风条件好的郊外、庭园和加固的房顶及阳台上。
2.鱼场必须靠近水源、电源之处 如果河、湖、江的水质没有污染情况的,为了降低养鱼成本,也可因地制宜利用天然水源,吸入过滤池处理后即可使用。如果江、河、湖的水质因污染而要用地下水(深井水)或自来水的,则鱼场要选择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或附近可接通自来水管道的地方。
3.鱼场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如能靠近飞机场、车站、轮船码头的地方最为理想。这样可发挥中转或运输优势。既可降低出口运输成本,对提高金鱼运输中的成活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鱼场靠近饲料产地 充足的饲料才能养好金鱼,如果食物短缺,金鱼会因体质问题而生病。
⑷ 养鱼密度多少
鱼缸养鱼遵循密度如下:
每2.5厘米长的海水鱼,需要300平方厘米的水面面积;冷水性淡水鱼需要190平方厘米;而热带性淡水鱼则需要75平方厘米。
一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缸,水面是1800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养15厘米的海水鱼,23厘米的冷水性淡水鱼,60厘米的热带淡水鱼。再以这60厘米的热带淡水鱼为例,可以是4条15厘米的鱼,也可以是10条6厘米的鱼,但超过这个总长度的鱼量,必然是生存在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环境,健康度自然将受到考验。
⑸ 淡水鱼养殖密度要合理,一亩鱼塘养殖多少鱼合适
池塘养鱼的放养密度很重要,养殖户有时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会提高放养密度,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往往会是适得其反的结果。要保证池塘最大化使用的同时,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给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总之,池塘的放养量和水质、饲料及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考虑鱼种的放养量时应灵活掌握,一般每亩池塘的放养尾数约为800~1200尾,如果个头不是很多大的鱼类,放养密度可适度提高
⑹ 养鱼的比例最好为多少
一般养鱼的密度是1L水养1cm长的鱼,可以减2-3L/1cm。
算下自己鱼缸总共多少升水体,再比下养鱼的总长度 (不算尾部长度)。
⑺ 鱼缸养多少鱼密度正好
养鱼的密度也没有个固定的,有些鱼友的说法就是一升水养一厘米的鱼,这也仅仅只是个参考值。
当然养鱼密度和养的鱼种类、大小等等都有关系,要是养的密度大了,那就需要更强大的过滤系统来维持水质的清澈透明了。
另外,鱼缸养鱼是少不了过滤系统的,过滤系统是可以培养硝化菌,还能增加水中溶氧量,最重要的是过滤鱼便和剩余饲料等杂质。
如果觉得气泵太吵的话,买个超静音的同时带增氧功能的水泵,适当的调节进氧口,可以减小噪音。我用的就是网上购买的三合一水泵,到了晚上我就把增氧口关小或者彻底关了,我觉得效果还挺不错的。
⑻ 淡水养鱼鱼投放的密度是多少
很笼统的问题,淡水养鱼要考虑的很多的!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着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对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库,由于大水初淹库区,水质较肥,青草、有机碎屑等饵料也较丰富,开始1~2年的鱼种放养量可高于该库正常放养量(根据营养类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草鱼、鲤、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搭养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新建水库由于鱼类区系尚未形成,没有或很少有凶猛鱼类,鱼种的放养规格也可适当降低,甚至放养夏花鱼种也可以。
⑼ 合理的养殖密度对养殖很重要,鲫鱼养殖的合理密度是多少
鲫鱼的放养密度是根据计划产量、混养的模式、养殖情况的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采用大规格、中规格和小规格的混养模式,一般大规格鲫鱼为600~700克/尾,中规格的鲫鱼为200~300克/尾,小规格鲫鱼是30~50克/尾。
如果亩产需要达到1000公斤以上,大规格的鲫鱼一般为90~100尾,中规格的鲫鱼130尾,小规格的鲫鱼210尾左右。如果养殖池中只养鲫鱼,一般要求面积最少3苗,最多10亩左右,水深保持在3米左右,池底保证淤泥15厘米左右。
1、池塘处理:水深1.5m以上(深2-3m最佳),池底有10-15cm的淤泥。放养鱼种前15天左右用200-250mg/L的生石灰
⑽ 合理的鱼类放养密度应该是多少
放养密度又称放养量,对于小型鱼类的鱼种和较大型鱼类的小规格鱼种,放养密度常以单位面积放养量(即尾数)表示(尾/公顷);对较大规格的鱼种(通常在50克/尾以上),常以单位面积的重量表示(千克/公顷)。
放养密度太小,不能充分发挥鱼池生产力。适当提高鱼种放养密度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当放养密度超过一个边际水平,由于过多的空间竞争和食物竞争,以及鱼类自身粪便和排泄物中的有害物质影响,鱼产量反而下降。作者曾调查太湖流域140口124公顷鱼池,并结合科学实验,证明以草鱼等吞食性鱼为主、不轮捕轮放的养殖类型,即年初一次放足,年末一次捕捞,当各混养鱼类总放养量为每公顷3750千克时净产量最高,超过此密度时净产量反而减少。作者又研究证明,当放养量为每公顷2700千克时经济效益最好,即成本利润率最高。因此,为获得高产稳产高效,条件可能,每公顷放养重量应在1500千克以上,2700千克以下。当然,如主养鱼是小型鱼类,或规格较小的鱼种,那放养量应在下限,而再酌情减少。
在上述最佳放养密度范围内要通过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必须靠两个措施做保障:①供水管理。在整个生长季节确保优良水质的供应,使有毒物质能够被稀释,浮游植物的水华亦被控制。②对池水增氧。在午后短时间使用增氧机,可将水表过饱和氧水压到鱼池底层,同时也能将空气中的氧带入水的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