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下大酱的温度是多少
❶ 请问东北大酱的做法
纯豆香味东北大酱的制作方法
1.选择大粒黄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浓越香。(大粒黄豆不存在转基因的问题)。
2. 时间选择在立春前后(正月初十之前),也就是公历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酱块。
3. 把黄豆挑洗干净,用水泡18-24小时,然后用高压锅(最好是26cm高压锅,每锅5斤半豆)烧开,保持15-20分 钟再烧开一次,即可将黄豆烀烂。
4. 待高压锅降压后,打开锅盖,把里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烂的黄豆揉成块,一锅(5斤多黄豆)做成一块。酱块 越大,发酵效果越好。
5. 酱块在有光的室内放3-4天,外表干燥,整体结实,即可装入纸箱保存发酵。纸箱底用苞米秸秆铺垫,根据酱块的干湿程度确定纸箱的通风。保持水分,防止风干,可以用苞米窝叶子封在纸箱里的酱块周围,存放酱块的温度在16-22度,缓慢发酵豆香味纯正;正常的发酵酱块上会长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酱的时间是谷雨季节根据天气确定,最好是连续的晴天,气温在18-25度。吉林、辽宁(北部)在公历4月份下旬的谷雨季节,寒冷地区在5月上旬。
7. 酱缸的大小视酱块的多少确定,酱缸里的酱越多发酵效果越好;酱缸位置一定要朝阳和通 风, 阳光越多越好。把发酵好的酱块弄碎,放入酱缸里,按每斤黄豆加4两盐的比例加盐。加水凭经验,开始不 要加过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两天后,开始打杷,把杂物漂出扔掉,连续打5天,把漂浮出来的杂物除净;然后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发酵完毕,约45天。下酱60天香味浓厚,此方法做的东北大酱再经过一个冬天 味道更好,连续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变。
【以上主要介绍的是做纯豆香味的东北大酱, 根据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带有臭豆腐味的“东北臭大酱”,有以下区别:
1. 如果做“东北臭大酱”,烀黄豆时间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酱晚25-30天,也就是许多人说的“二月二烀酱”,在农历二月二到二月十二这 段时间,即惊蛰到春分节气。
2. 做“东北臭大酱”,发酵温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发酵。
3. 做“东北臭大酱”,下酱时间要在5月下旬,民间常选择农历四月十八和二十八这天。
4. 做“东北臭味大酱”,存放年头越多,臭味越浓,适合当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
❷ 东北大酱块,保存,阳光,温度等
做大酱块适宜温度25~30度,要通风良好表面干燥,避开直射阳光。
❸ 酱块什么温度存放
一般做大酱块适宜温度25~30度,要通风良好表面干燥,避开直射阳光即可。盖好盖子放在阴凉处就可以了。不要放在强光下。如果怕长毛变质的话在大酱表层上再洒点盐。不推荐把大酱放入冰箱里,存取的时候产生的水雾对大酱不好
❹ 老四做酱发酵温度多少
早期温度控制在42℃~45℃
温度是发酵的关键因素,纯种培养制造中国酱,发酵早期温度控制在42℃~45℃以促进蛋白水解,后期为50℃~52℃以促进淀粉酶作用,为提高风味,最终温度降为30℃~35℃或稍高,发酵时间随品种而异,甜酱为10d~14d,而含盐米酱为3~4个月。
东北大酱坯的发酵温度是30摄氏度到40摄氏度。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1、选出一等精品的黄豆,淘洗干净,浸泡至全部张开,放在锅里煮熟;2、黄豆煮熟后,调节水位至黄豆下面较低水位。盖严实锅盖,保温一夜;3、将石磨事先冲洗干净,磨豆酱前,保证石磨是干燥的,然后开始磨豆子;4、收集磨出来的豆酱,将其做成大酱块子;5、把成型的大酱块子放到干燥的地方干燥;6、把浓度为百分之15盐水置于陶瓷缸中,将大酱块子掰成小块,加入到盐水里;7、酱缸上面用酱缸帽子盖上。浸泡1到2周后,开始发酵管理;8、用一个长把木榔头作为捣碎工具,每天至少搅拌2到3次,俗语称“打酱缸”;9、每次打酱缸100下,白天在太阳下晾晒,晚上把酱缸盖上,保温发酵。
❺ 自家做的酱块的温度
制东北大酱坯的发酵温度是30℃—40℃.
大酱的发酵方法:
关键控制环节
1、前处理:选出黄豆应为一等精品黄豆,清洗时每锅豆需换4次水。
2、酶法:室温应该控制在28℃—32℃之间,时间的长短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时间大约在60天左右。
3、发酵:发酵大棚的温度通常控制在30℃—40℃为宜,每个酱缸早、晚各搅动一次;发酵到酱色金黄、酱香浓郁、无酱疙瘩、黄豆酱没有气泡喷出为宜。
黄豆酱的酿造方法
东北人的大酱,关内人称为黄豆酱。虽然酿造大酱的基本方法相同。
1,黄豆的蒸煮:把黄豆淘洗干净,浸泡至全部张开,放在锅里煮熟,这可是个技术活。水不能多、也不能少。黄豆煮熟后,调节水位至黄豆下面(基本没有多少水)较低水位。盖严实锅盖,封闭下,用文火(实际上是才草炭火余热),封闭灶门,保温过夜。
2,大酱块子的制作:保温过夜的熟透黄豆,颜色呈棕红色,锅内没有剩余的水分,熟透黄豆也不干燥,真是个高技术操作。将石磨事先冲洗干净,磨豆酱前,石磨是干燥的。牲口拉磨,两个人合作磨豆酱。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磨上,用木拐将熟透黄豆压进磨眼,木拐的粗细与磨口接近。另一个人把熟透黄豆准确添加到磨眼里。同时负责收集磨出来的豆酱,放在干净处。如果家里人手多,就分工合作,连续作业。磨出的豆酱呈蒸馒头前的面状,就像做窝头一样,把豆酱做成大酱块子。长一尺左右,宽、高半尺左右,中间掏空,有利于干燥。一般在初冬进行。把成型的大酱块子放到干燥的地方干燥,一般是农家的室内棚顶上,过冬干燥(同时也有部分发酵,不严重)。
3,发酵管理:仲春到初夏之间是酿造黄豆酱的开始阶段。把食盐用井水溶解,大约为10%--15%的浓度,浓度低了容易酸败。如果食盐不干净,用干净白布把盐水过滤一次(我每次都过滤)。把盐水置于陶瓷缸中,把大酱块子掰成小块,加入到盐水里。酱缸上面用酱缸帽子(类似东北人的大草帽)盖上。浸泡1--2周后,开始发酵管理。用一个长把木榔头(俗称酱耙子)作为捣碎工具,每天至少搅拌2--3次。俗语称“打酱缸”,每次打酱缸100下。白天要晒太阳,晚上把酱缸盖上,保温发酵(实际上是高温、高盐发酵)。如果有条件,用白纱布把酱缸蒙上晒太阳,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飞虫落入酱缸。每天打酱缸的次数越多,发酵成熟越快。可以早吃大酱,味道更好。
❻ 东北人做黄豆做大酱
东北大酱 四月二十八,庙会的最后一天,东北城镇乡村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忙着制作一种家制的大酱,名曰“下酱”。选择这一天,不仅是借助那个“八”字的谐音“发”,但不取其俗气且带有铜臭味儿的那个“发”,好让那些搁到了时候的酱块儿顺利“发酵”,更主要的还是节气使然——端午左右,雨季之前,东北最美好的季节来到了,稳中有升的温度才能保证大酱里的毛霉菌正常而快速地发酵。 相传,下酱的传统起源于满族人。就像火锅的吃法一样流传下来,经久不衰。至今,满族人依然下正宗的“盘酱”,即在煮酱豆之前先将黄豆炒熟,其余做法与普通大酱没有太大出入。由于东北地区的气温常年较低,不利于细菌繁殖,因而人们有生吃蔬菜的习惯,用茄子、芹菜、亦或海带蘸酱均不足为奇。各家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一大盘应时应季的“蘸酱菜”。那些青菜鲜拂诱人,青翠欲滴,用它蘸上青花小碟中金黄浓香的大酱,既开胃又可口,能吃下一碗饭的,至少还得再来一碗。 东北人嗜酱如命。从前生活水平不高,青菜小葱蘸酱权当主菜。而今一日三餐即使七碟八碗俱齐,煎炒烹炸少得,甚至东北的大炖菜少得,却少不了一碟咸香适口的大酱。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但他们已经在东北生活了四十几年,早已入乡随俗,惟独下酱这一点例外。或许是家中没有老辈人传承,或许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使然,我们家基本不吃生的蔬菜,并且从来不下酱。我记得母亲曾经试着下过一回,那也仅仅是一次尝试,很不成功。那看似简单的下酱过程,实在是有很多技巧和秘诀可言。那里面既有代代相传的因素,又有自我理解与适当发挥的因素,同样是炒豆、煮豆、绞豆、做酱块儿、封酱块儿,直到四月二十八那天的正式下酱,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温度、湿度、力度的掌握,井水与自来水的选用,碘盐与不加碘盐的区别,盐和水的比例等等,都要把握得恰倒好处,处理得一丝不苟。待到上述一系列工作逐一完成,头一两个月里,还得需要一位有耐心的专人,每天至少一次坐在酱缸旁“打爬”、“撇沫儿”,这个任务同样艰巨,不可忽视。至于雨天给酱缸盖盖儿,晴天撤盖儿,就不属于有难度的技术类活儿计了。 在北方,菜园门口、庭院南边的朝阳地带,以及楼房的阳台内,都常年放置一口大小不一的酱缸。三久天也不必挪动,酱缸当然不会上冻。而衡量这家主妇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品尝她“亲手”下的大酱、腌的咸菜和做的斗包儿。尤其是品尝她家发透了的生酱的味道。民间有种说法:大户人家的酱一定好吃。更为准确地讲,是家中人口多,环境相对窝囊,不太干净利落的主妇下的大酱更香一些。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很多事起初就是这么奇妙,待到后来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虽然我们家不下酱,却总断不了大酱可供调味儿。邻里们每每总在自家的大酱刚刚发好的时候,就诚心诚意地邀我们去刀酱,又很合适宜地夸耀自己家的大酱如何地好吃,那口气和神情,并不亚于夸奖自己家的孩子。而我和弟弟常常是在拿着空碗出门前先商量妥去哪家,因为讨酱吃也有学问:一定要把每个邀我们去刀酱的人家都走遍,并且还得有规律地轮上几遍,不论那家的大酱味道怎样,吃多吃少倒在其次。这样,每家都会认为自己家的大酱不错。看看,去收不是自己种的庄稼,虽然事先省了力气,却得大大动些脑筋才行。
❼ 制东北大酱坯的发酵温度是多少
大酱封席后的3~5天,曲室内温度上升到35℃,将两席之间揭开一道缝散发室内温度、湿度(俗称放气)。
每天放气一次,一般早晨6时至7时约放气1小时,使曲室温度保持在30℃左右。
(7)北方下大酱的温度是多少扩展阅读
大酱又名黄酱,是以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制曲、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调味品。是北方餐桌必备调味品之一。
大豆加工制成大酱,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钙、铁等物质被释放出来,提高了人对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率。
大酱是满族传统美食,满族人做豆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就种豆制酱。《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了“栅城之豉”,“栅城”,就是当时的东京城龙原府,大致包括今吉林省珲春市、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沿海一部分和朝鲜咸镜北道地区,是渤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说:“于东夷之城最为平敞,土宜五谷,”适宜大豆的种植。“豆豉”就是豆类酿造食品,当时日本人称之为招提豆酱。
❽ 室温25℃下东北大酱能发酵吗
制东北大酱坯的发酵温度是30℃—40℃.
大酱的发酵方法:
关键控制环节
1、前处理:选出黄豆应为一等精品黄豆,清洗时每锅豆需换4次水。
2、酶法:室温应该控制在28℃—32℃之间,时间的长短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时间大约在60天左右。
3、发酵:发酵大棚的温度通常控制在30℃—40℃为宜,每个酱缸早、晚各搅动一次;发酵到酱色金黄、酱香浓郁、无酱疙瘩、
前三天要25~30度。以后室温就可以。
❾ 东北农村黄豆大酱块子的发酵温度是多少度为好, 现在都住楼房了3月份的室内温度都在24_26度
东北农村黄豆大酱块子的发酵温度20-23℃最适宜。
现在都住在楼房里,三月份的室温都在24-26℃左右。大酱块子容易发过头了,会腐败变质而发臭的。
发过头的大酱块子长黑毛,用手碰成粉状,学名黑霉菌,是有毒的。
所以,城市的室内不适合放大酱块子。
❿ 东北大酱的做法 什么时候下酱好 闰四月怎么办
纯豆香味东北大酱的制作方法
1.选择大粒黄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浓越香。(大粒黄豆不存在转基因的问题)。
2. 时间选择在立春前后,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酱块。
3. 把黄豆挑洗干净,用水泡18-24小时,然后用高压锅(最好是26cm高压锅,每锅5斤半豆)烧开,保持15-20分 钟再烧开一次,即可将黄豆烀烂。
4. 待高压锅降压后,打开锅盖,把里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烂的黄豆揉成块,一锅(5斤多黄豆)做成一块。酱块 越大,发酵效果越好。
5. 酱块在有光的室内放3-4天,外表干燥,整体结实,即可装入纸箱保存发酵。纸箱底用苞米秸秆铺垫,根据酱块的干湿程度确定纸箱的通风。保持水分,防止风干,可以用苞米窝叶子封在纸箱里的酱块周围,存放酱块的温度在16-22度,缓慢发酵豆香味纯正;正常的发酵酱块上会长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酱的时间是谷雨季节根据天气确定,最好是连续的晴天,气温在18-25度。吉林、辽宁(北部)在4月份下旬的谷雨季节,寒冷地区在5月上旬。
7. 酱缸的大小视酱块的多少确定,酱缸里的酱越多发酵效果越好;酱缸位置一定要朝阳和通 风, 阳光越多越好。把发酵好的酱块弄碎,放入酱缸里,按每斤黄豆加4两盐的比例加盐。加水凭经验,开始不 要加过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两天后,开始打杷,把杂物漂出扔掉,连续打5天,把漂浮出来的杂物除净;然后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发酵完毕,约45天。下酱60天香味浓厚,此方法做的东北大酱再经过一个冬天 味道更好,连续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变。
【以上主要介绍的是做纯豆香味的东北大酱, 根据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带有臭豆腐味的“东北臭大酱”,有以下区别:
1. 如果做“东北臭大酱”,烀黄豆时间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酱晚25-30天,也就是许多人说的“二月二烀酱”,在农历二月二到二月十二这 段时间,即惊蛰到春分节气。
2. 做“东北臭大酱”,发酵温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发酵。
3. 做“东北臭大酱”,下酱时间要在5月下旬,民间常选择农历四月十八和二十八这天。
4. 做“东北臭味大酱”,存放年头越多,臭味越浓,适合当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