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核心舱外温度能有多少
⑴ 神舟十二号飞船太空出舱时间6个小时,有哪些任务和危险
七月四号当天,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且,神舟十二号飞船太空出舱时间有6个小时,那其中到底有哪些任务和危险?
其实就神舟12号出舱活动来说,时间相差很大,并且任务量相差悬殊,比如说设备调试安装等一系列的工作。 而在太空行走并非“用脚走路”,而是“用手走路”,所以十分考验航天员的臂力 ,稍不留神可能就永远留在外太空了。
⑵ 2022三位宇航员什么时候返回地面
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消息,太空三人组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即将结束。
北京时间4月8号到10号,我国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了大幅调整,预计不久后神舟十三号飞船将脱离空间站,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返回地球。
和此前不同的是,此次回航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时间从28小时大幅缩短至8小时,不仅提高了航天任务效率,也增加了三名航天员的舒适度。
那么该项技术究竟有什么实质性优势呢?
为什么能大幅缩短返回的时间?
自发射升空以来,神舟十三号机组成员已经在外太空飞行了近6个月,在轨期间太空三人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对空间站技术进行深入验证外,还进行了两次出舱行走和两次太空授课,标志着我国空间站第一阶段的圆满成功。
由于空间站承载着宇航员全部的生活和科研活动,所以一般空间站的体型都比较大,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支持航天员完成相关任务。比如我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重量更是达到了20多吨,除了核心舱外还有实验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
在如此浩大的工程下,我国把空间站任务规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对关键技术进行验证,保证技术运行的可靠性。第二阶段则是全面建设阶段,我国会发射神舟十四、十五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在这之后梦天、问天实验舱也会相继与空间站接轨。最终完成空间站的建造阶段,完整的空间站将呈T字型结构。
因为以后还要进行多项发射工作,但常规的返回技术都耗时较长,比如我国当年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与空间站脱离,直至17日13时34分才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整个过程耗时近28个小时。
这可苦了航天员了,因为载人飞船的空间十分狭小只够装下三个人,而且里面还可能会挤一些物资和材料,所以通常航天员都是坐在舱内,一坐就是二十多个小时。
而由于载人飞船并不配备厕所,所以在这期航天员无法解决生理上的大小便,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翻个身都困难,还要进行吃吃喝喝的活动,比春运期间的火车都拥挤,可想而知有多么不舒服了。
并且飞船返回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不是脱离空间站后直奔地球那么简单。
简单来说,飞船在轨期间环绕地球的飞行速度非常快,接近7.9km/s的第一宇宙速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抵消地球的引力,从而保证不会直接掉下来,所以返回舱要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进行减速,选择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
如果角度没有控制好,飞船可能会接触到大气层的边缘后被弹出去,变成一个太空水漂弹,无法落在预定的着陆点。
接着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会与密度越来越大的空气产生剧烈摩擦,整个返回舱外围的温度将高达上千摄氏度,当返回舱下降至距离地面30-40公里的高度时,还会有大约240秒的时间失去无线信号,也就是说传说中的黑障状态,此时地面与与返回舱将双向失联。
在以往的返回流程里,最耗时间点就是选择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神舟十二号在这一阶段耗费了近16个小时,围绕地球转了十几圈才选好角度,至于真正进入地球的阶段其实只有48分钟。
由此不难看出快速返回技术的核心就是要减少选择角度的时间,用最短的时间再入大气层。
2022年3月30号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就采用了快速返回技术,从脱离空间站到降落在预定着陆点仅仅耗时4小时07分,他们只对地球进行了两次绕圈准备后就开始减速进入大气层。
根据介绍,神舟十三号将在进行返回制动之前将绕飞地球五圈寻找好进入窗口,每绕飞一圈大约为1.5个小时,所以只需要7.5个小时左右就能点火制动。进入返回程序后与神舟十二号一样,大约需要48分钟就能返回到地球,最后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
以上整个过程大约只耗时8个小时,比先前的神舟十二号缩短了近20个小时。
基于“不能让空间站闲着”的目的,以及6个月太空驻留的惯例,神舟十三号预计将在四月中旬返航,具体时间应该是4月16号左右。
等三名航天员顺利到家后,神舟十四号飞船就会马不停蹄地将下一批航天员送上空间站,再次进行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并且天宫空间站的其他舱段也将在未来依次升空完成组装,从而让我国的空间站变成完全体。
⑶ 与“天和”核心舱相比,“问天”实验舱有啥不同
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主要是结构不同。
总体来说,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因为功能不同,所以舱体都很大区别,天和核心舱因为需要连接更多舱体和负责宇航员出入,所以具备相关功能结构。具体来说,两者有三个不同:天和核心舱比实验舱有更多对接口和停泊口。其次问天实验舱比天和核心舱多了大型太能板,最后实验舱机柜更多,以下来详细解释这三点:
第三、问天实验舱比天和核心舱内部多了更多机柜:首先问天实验舱要提供电力,本身就机柜多,其次天和核心舱只是起到调度作用,具体实验和各项研究还是需要在问天实验舱去具体完成,所以从舱体内部看,问天实验舱比天和核心舱多了很多机柜。
⑷ 各位,请问一下在外太空卫星要承受多高的温度啊最高和最低的温差能有多少度啊(120KM---480KM高度的)
零上100到零下100摄氏度,实际上因为卫星运动很快,当向着太阳时,有可能突破1000,而被阴时有可能达到-200,最高和最低的差很难精确确定,只能得出大致范围,但以目前技术而言,卫星的温差是可以精确测量,但限于某个卫星亿某段时间,无法给出全部范围
⑸ 天和核心舱离地球多远
天和核心舱离地球表面大约有400公里左右。400公里的距离在航天器中属于低轨,在地面上观测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即使不用天文望远镜,普通的双筒望远镜也有可能有机会看到它。
天和核心舱离地球多远
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以内属地球大气层,卡门线以外就是太空。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核心舱组合体轨道的远地点高度约有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为384千米,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轨道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调整。
⑹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圆满成功,这个空间站会比国际空间站更强吗
根据现在有资料,我认为完全建成会比国际空间站强,现在还剩有一定差距。国际空间站是数年前的航天技术的成果,虽然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迭代,但是我国的的空间站是最现代的技术体现,起步高、而且具有自主的技术产权打破了国外部分技术垄断。根据环球时报报道我国的空间站有四大看点。
4、拥有安全可靠的能源储备系统。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共有6组锂离子蓄电池,每组66 个单体电池。811所研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满足空间站运行需求的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的锂离子蓄电池 。
关键技术的攻关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在航天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相信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会蒸蒸日上。
⑺ 天和核心舱里面有空气吗
有的。
2021年1月14日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等分别通过评审。4月23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器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科技日报2021年1月14日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等近日分别通过评审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等通过评审。
2021年4月23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工程各参研参试单位正在全力备战。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计划于29日中午11时许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⑻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配备了哪些太空“神器”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配备的太空“神器”有微型航天器+无线WIFI;空间机械臂;太空“眼睛”。
1、微型航天器+无线WIFI:尽可能舒适灵活
一个多月前,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航,将重约6.8吨的货物送到中国空间站,这其中就有两件重达200多斤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是一种微型载人航天器,既能满足航天员生命保障需求,又能实现舱外移动。此次用来执行出舱任务的舱外航天服高2米左右,科技含量比以前更高,关节更灵活,支持出舱时间也更久——从以前的4个小时增加到8个小时。航天服头盔上配有摄像机,可以全程记录航天员舱外操作过程。
通过视频画面,人们发现与13年前出舱的神舟七号航天员不同,此次出舱,航天员与舱体之间不再有电脐带连接。这是因为舱外航天服已实现供氧和温度、压力控制,减轻了航天员舱外活动的负担,使其活动范围更广、更灵活。
此外,航天员在进驻核心舱的第二天,就已建立起舱上Wi-fi环境,以便于天地通信和数据传输。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以空间站为中心,半径40米范围内的周边都可以共享“天和”的网络。
因此,舱外航天员的视频画面、话音通话、生理参数等数据都可以实时传输到舱内和地面,并且减少了有线设备的繁琐,使航天员活动更加灵活。
2、空间机械臂:太空行走专有“坐骑”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长16.6米,舱内空间达50立方米。在舱外,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再加上舱外航天服的加压,活动起来十分不便。为此,科研人员为他们研制了专有“坐骑”——空间机械臂,免去了攀爬环节,为航天员节省最大体力。“最重要的是释放了双手,让航天员能干更加有意义的事儿。”汤溢说。
这个走起来形似圆规的空间机械臂,展开有10.5米长。它有一个大脑——中央控制器、两只脚(手)——末端执行器,还有7个关节、7个自由度,苗条身材相当灵活。在核心舱表面,有很多凹进去的小圆圈,这是目标适配器,也是机械臂落“脚”的地方。行走时,机械臂一只脚踩在目标适配器上,另一只脚向前移动,踩上另一个目标适配器后,前一只脚再移动。
“可以说,这两个末端执行器互为手脚,”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敬铮说,“腕部和手脚位置都有相机,在爬行过程中就可以对舱外的散热装置、对接机构、太阳翻板进行照相,说白了就是对舱表状态进行巡检、监视。”
3、太空“眼睛”:舱外活动实时可见
距地面400公里处,神舟十二号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飞行,摄像机成为地面工作人员唯一的“眼睛”。300度左右的温差、真空失重、强辐射环境使太空生存充满危机,24小时不间断监视将在必要时刻为航天员赢得一线生机。因此,太空“眼睛”显得尤为重要。
在航天员出舱活动中,除了舱外航天服自带的摄像机之外,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也配备了多种相机,确保航天员无论何时、身处何处都能被“看”到。
仅在出舱过程中,就有3种摄相机充当地面工作人员的太空“眼睛”——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舱外定向相机和安装在小柱段的全景摄像机。
“节点舱高清摄像机可以看到航天员从舱内到舱外的行走过程,全景摄像机可以看到航天员刚出舱时的状态。这三类摄像机均具备1080p或以上分辨率的高清监视功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四只眼”的全景摄像机。它的水平方向有4个镜头,可以水平360度、垂直100度全景成像,并且能实时拼接输出视频画面。
人世间有一种唯美叫“陪你看日出日落”。在太空中,这种唯美画面航天员一天可以经历16次。但对全景摄像机来说,这未必是件好事——太阳很可能频繁进入全景摄像机的视场,使画面曝光过度。“我们设计了一种自动曝光算法,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光线明显变化。”徐起说。
据悉,核心舱共配有4台全景摄像机。机械臂转移航天员的过程,地面也能通过全景摄像机看到。此次出舱,航天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将其中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使其具备更佳的视角。
航天员出舱活动所穿航天服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位于西安的航天四院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了高科技装备。
航天员出舱活动穿的是国产舱外航天服。航天四院42所承担了舱外航天服上所有橡胶件的研制与生产。舱外航天服必须具备独立的运行系统,保证航天员的气、液、电供给,保证其生存、工作和通信。舱外航天服气压调节是关键,更不能出现漏气。
由航天四院42所为航天员量身定制的舱外航天服橡胶件主要包括三类产品,分别是舱外航天服主气密层、手套橡胶件、连接处密封件。
主气密层涉及肩、肘、臀、膝、踝等多个活动关节,能够为航天员在太空超低温条件下灵活出舱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防护;手套橡胶件是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的重要部件,能够为航天员进行舱外作业提供支持和防护;连接处密封件能够耐受空间环境,既确保密封严丝合缝,又确保航天服关节灵活自如。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青年网-航天员首次出舱配备了哪些太空“神器”?揭秘!
⑼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在大柱段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标识,一个是五星红旗,还有一个就是载人航天的标志。由于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传统的标志涂层无法耐受,长期辐照就很容易导致标志的颜色脱落。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1
在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一台与太空中运行的天和核心舱一模一样的装备也正在运行中,它被形象地称作“地面空间站”。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王鑫:这是我们现在在地面的1∶1的物理在轨运营支持系统,主要作用是它可以接收在轨的遥测数据,可以设置成跟天上一样的飞行状态,来验证整个飞行程序。
记者:这就是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在它的最前端是节点舱,跟节点舱相连的就是小柱段,直径3.35米的小柱段是航天员生活起居的地方。可以这么理解,它就是一个带卫生间的卧室,此外它还有一辆自行车。
在小柱段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同时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以及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 应鹏:小柱段主要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起居,还提供了更多的情景照明,比如睡眠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适宜的照明环境,让航天员可以更好地休息。另外锻炼设施功能更加丰富,还有照顾起居的`,比如说像上厕所的这些配套装置,也进行了升级和革新。跟前期空间实验室包括天宫一号相比,空间会更大,功能支持也会更丰富。
记者: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天和核心舱最粗的部分,也就是大柱段,它的直径是4.2米,这个位置就是航天员的工作区。可以看到外表有非常多的这种类似于把手的装置,是为了方便航天员出舱作业。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王鑫:这个是大柱段,是航天员工作的场地。这里面有显示器,可以用来对整舱状态进行监视判读。还有航天员的就餐区,还有医监医保区,就是用来评估身体状态的。这里面还有科学实验的区域,已经带了很多科学实验设备上去,进行在轨的科学实验。
在大柱段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标识,一个是五星红旗,还有一个就是载人航天的标志。由于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传统的标志涂层无法耐受,长期辐照就很容易导致标志的颜色脱落。为此,研制人员研制了一种特殊的涂料,可以确保国旗和载人航天工程标识颜色持久、图案完整。
记者:从这个位置开始就到了核心舱的资源舱,在资源舱上一共有4个轨控发动机和16个姿控发动机。除此之外,资源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对接口会对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此同时,天舟货运飞船对天和核心舱进行燃料补加的时候,也是在这个位置。
天和核心舱长啥样2
2021年6月17号9时22分,对我国来讲,可以说是举国欢庆的好日子,我国航天员聂海胜,以及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升空,三位宇航员开启了为期90天的研究工作,但是,不禁有人要问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宇航员在天上怎么生活啊,吃什么喝什么,住的怎么样啊,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怎么保证啊?
我国自从开展空间站以来,它的各方面性能都在逐渐提升,中国航天科技公司制造飞船之时,对于保障宇航员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力研究,而且宇航员的一系列生活需求考虑了进去,在2021年航天公司开始建造空间站式,就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升级。让我国的航天英雄在天上也可以舒适地办公。
较之于以前的飞船,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是天空二号实验室的三倍,之前就相当于筒子房,现在直接变成了大平层,而在太空广袤的环境中,这无疑也给了我国航天员足够的安全感,众所周知,在选拔宇航员的时候,幽闭症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而我国天和二号的大空间,无疑让我国的宇航员在心理方面可以更加的有保障,而且我们的天和核心舱对于宇航员的睡眠质量也下足了功夫,天和核心舱配备了三个独立卧室以及一个卫生间,让我国的航天员从以前的站睡升级到了躺着睡,毕竟良好的睡眠是战斗力的保证,在饮食方面,我国的饮食专家给我们的宇航员,配置了120多种食物,保证宇航员在天空失重情况下,身体的各方面需求,而且我国的太空舱还配备了厨房,让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也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饮食以及睡眠方面的保障无疑给予了我国航天英雄铁一样的决心。
⑽ 哪件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服被用于神舟七号和天宫空间站的空间舱外活动
飞天航天服,是中国为载人航天工程舱外活动设计的舱外航天服。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任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穿着该航天服,完成了中国首次空间舱外活动。
2021年7月4日8时11分,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新一代飞天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