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温度调节 » 高古玉璧尺寸多少合适

高古玉璧尺寸多少合适

发布时间: 2022-05-23 21:12:54

⑴ 玉圭,玉璧,玉环,玉瑗有什么区别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http://www.china-gallery.com/gb/kucun/qingt/yq_mcsy.htm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防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http://ke..com/view/487681.htm
一些初对我国古玉有兴趣的朋友,可能仍未能分清什么是玉瑗、什么是玉环和什么是玉璧,因为三者的形制十分相似。

像附图的真古青玉器,乃战国时代所琢制者,其纹饰与琢法皆显着具有时代特色。此一形制属“瑗”。通常大孔为瑗;孔的直径大约等于整件玉器直径的三分之二。小孔者为玉璧;中孔者属“环”,亦即是其孔的直径等于整件器物直径的一半。《尔雅》清楚地指出:“好倍肉谓之瑗。”“好”就是中孔的直径;“肉”是由内廓到外廓的尺寸。荀子说:“召人以瑗。”古代延请人来时,便叫使者持一个瑗去。《说文》述及君王上台阶时,为免失坠,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后来更演变为佩饰,由内廓凸起的“唇瑗”渐变成玉镯子。古人称作“圳”或“钏”者,其实也属瑗。

玉璧同样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尔雅》谓:“肉倍好谓之璧。”亦即玉的部分,尺寸倍于中间孔的尺寸。古人用璧与琮合作礼器。《尔雅》指“肉好若一谓之环”;亦即玉的部分与中间孔之尺寸相若(近乎一样)。玉环应仿自更早年代的陶环和石环。三者在最早期皆多为素面无纹;在周时始多谷纹和蒲纹;战国时期更多卷云纹与重王丕.
http://blog.163.com/sir_huang0628/blog/static/113984902008213121289/

⑵ “和氏璧”,到底是一块玉石,还是一件玉璧

据《玉玺谱》、《文献通考》和《二十四史》中记载,由和氏璧改制的玉玺的材料应为蓝田玉,这与后来对和氏璧颜色的描写是一致的。据宋《录异记》及现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把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改制的作为前提,从而依照历代对传国玉玺的描述,来推断和认定和氏璧的材质。因为它不是对和氏璧的直接描述,这样的推断太间接,不能说明就是和氏璧的材料。

那么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卞和得到的是一块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软玉矿藏的远端石窝中生成的上好白玉,非常稀少。荆山是否有软玉的矿苗尚不清楚,古时候由昆仑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国)驮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经过荆山之麓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那就是从我国玉文化的特点和事实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上等玉璧,无一不是和田白玉,没有蓝田玉和拉长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用玉均为和田玉,楚国也应该不会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据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点,断定得到的是一块少见的上等好玉,这才献给楚王。反之,看看文献上对玉玺所描述的颜色:“蓝田之色”、“色正青”、“色绿如蓝”,这样的颜色不应该是上等和田玉的颜色,也就是说玉玺不是用和氏璧改制的,必定是别的什么玉。

二、别忘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是靠了诓为秦王指出玉璧上的一处疵瑕,才将和氏璧取回到手的。可见和氏璧是那么洁白无瑕光彩照人,一点不匀和杂色都没有,这样直接的描述,足可证明它一定是上好的软玉或和田白玉,而不是别的什么玉。

再说和氏璧的纹饰。当时楚国玉璧的纹饰与春秋时期玉璧的纹饰没有什么不同,翻开《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十六册和《中国玉器全集》六册,可以知道,那时的纹饰比较简单,以云纹为主。可以想象和氏璧的纹饰是云纹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八九不离十。

三、说一说和氏璧的内径、外径和形制是多少。《周礼》上说九寸璧为诸侯王用,当时的九寸折合到现在的尺寸是21-22厘米,楚国是七雄之一,和氏璧的直径应该不小于这个尺寸,又根据璧的形制比例,它的厚度不会大于1厘米。从秦王高兴地将和氏璧给他的王妾和大臣传观这一情景来分析,和氏璧的重量不会太重。笔者有一块外径23.7厘米、内径5厘米、厚0.48厘米的玉璧,称其重量是500克,那么和氏璧不应该超过1000克。

另一方面,从支持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改制而成这一情况来考虑,改玺时必定能够在璧上挖出9.24厘米见方的玉玺面积来,由此推断和氏璧的直径应该在28厘米左右。由于和氏璧是一块好玉,玉工一定不舍得开一个大大的洞,所以和氏璧的内径是4-5厘米,厚应在1厘米以内,重量在1000克以内。

至此,我们可以大约知道,和氏璧是用一块上好的和田白玉琢成,它的内径约5厘米,外径约28厘米,厚0.65厘米,正背两面琢满了云纹。它玉质均匀,洁白无瑕,温润细腻,宝光夺目,是一件旷世珍宝!

⑶ 问:龙纹玉璧的历史

西汉龙纹玉璧,为西汉时期的玉器,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简介
直径:26.3厘米
所处时期:西汉

历史渊源
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

同名藏品
基本信息
名称:西汉龙纹玉璧
类别:玉器
年代:西汉
尺寸:外径33.4厘米,厚1.1厘米
收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出土时间及地址: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墓出土
文物鉴赏
西汉龙纹玉璧呈深绿色,有白斑。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周缘起棱,内圈饰三组一首双身夔龙纹,并
有刻纹相隔。中圈饰谷纹,外圈饰七组夔龙纹。由三周绳索相隔。此器径大体厚,图案复杂。出土时,置于墓主的背部,并留有十字形绢带痕。

⑷ 汉朝的古玉能卖多少钱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朝代。不仅在其学术文艺上承先秦,启后世,更是在不同地区做到了文化兼收与发展,使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玉器的发展不仅是继承了战国时期玉器的传统形制,更是将自己本时代的文化融入其中,使之形成了所特有的玉器文化。

汉朝时期的玉器主要分为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丧葬用玉以及辟邪用玉这四类。其中礼仪用玉一般可作为人情馈赠、朝贺送礼、后宫纳妃等用途,其形制多以玉璧为主,但也有时会使用玉琮、玉璋等形制。在各种形制的礼仪用玉中,唯属玉琮的形制最为奇特且规范,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造型为中空方柱,这一造型有着内圆外方之意。但是在众多礼仪用玉中最具有收藏价值的形式还属玉璧,早在四年前佳士得古玩艺术品拍卖公司,就以七百八十六万元的高价成交了一件长为十一厘米左右的玉龙凤壁,由此让更多的收藏者们看到了汉古玉的收藏价值。

2:汉玉雕剑饰(一套),尺寸:最长处7.2厘米,估价:HKD 700,000 ~ 900,000,成交价: HKD 1,829,000 ,成交时间: 2019-10-07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汉代风格。汉代玉饰剑开始变得非常流行,当时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均有佩剑的习惯,尤其对于贵族来说,佩带玉具剑则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征。汉代发展成熟的玉剑具分别由四部分组成,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本组4件为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分别饰谷纹及云矩纹,制式规整,为典型的汉代玉剑饰。

⑸ 请问大师,这是高古玉璧吗谢谢

岫玉,不是高古玉,现代工艺。

⑹ 小时候课本里的和氏璧为圆盘形状,那它怎么雕刻成方形的传国玉玺呢

和氏璧的来历就不说了,“卞和泣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那么根据有限的记载,和氏璧最后没有争议的出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所以秦汉时期的玉玺也有比较小的,而且秦汉时期的皇帝有专门处理政事用的“六玺”,而传国玉玺不属于六玺,只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种象征极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物品或者是专门收藏的物品,就像传家宝一样。

所以传国玉玺也许不是很大,和氏璧又不是很小,那么和氏璧做成一种可以佩戴的小尺寸玉玺也不是不可能。

但真实的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我们根本不知道只能去猜测了。

⑺ 古代有正方形玉璧吗

当然有,只不过比较少,具体如下: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壁。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壁。干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没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艺水品大大下降。

而当代玉璧又迎来了一个新高峰,如平安扣就是数千年玉璧的延伸,人们在祈盼平安美好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和新的材质,出现了翡翠、玛瑙等多种玉料制作的各种玉璧,从而更加丰富了玉璧的内容,也使高贵的祭天礼器走下了神坛,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玉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历经了神秘高端的礼仪用器到简单普通的生活用品的转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蕴涵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⑻ 汉晋玉璧的几种汉晋玉璧介绍


25×0.7厘米
估价:RMB 180000
璧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蒲格谷纹,外区饰蟠螭纹。这种璧面刻出内,外区纹饰的玉壁,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玉璧新装饰纹样,并流行于整个汉代。汉时纹饰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只是偶尔可见到带有了一周纹饰样带状的玉璧:即在内孔周围再加刻一周纹饰,但这种玉璧尺寸较大。 汉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 45000—55000
青玉,多黑褐色沁,双面雕饰卧蚕纹,卧蚕纹亦即谷纹。排列紧密规则,琢磨精致,莹如露珠,为典型汉璧形式。 汉
直径20.5厘米
估价:RMB 30000-50000
青灰色,多墨色斑。以丝束纹为界,内层浅浮雕规则饱满的蒲纹,外层以减地阳突法刻兽面纹。刀法熟炼,体大精美。

⑼ 如何鉴定古代不同时期的玉璧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为贵族专用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均为圆形,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壁无纹,小壁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阳玉、岫岩玉。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带的壁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壁壁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壁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壁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壁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随之出现。玉璧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够,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壁面雕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镂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为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刻工比较随便、粗犷。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壁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壁。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壁。干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没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艺水品大大下降。

⑽ 怎么判断汉玉壁

史前玉壁
新石器时代玉璧一般为厚大型,圆孔,内孔壁及外缘多呈倾斜状,是使用管状钻具制成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及龙山文化都出土有大量玉璧。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玉璧的器形、形制,都很相似,可能因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商周玉璧
商周玉璧发生了很大变化,璧体渐薄,制作也日渐精细,大多在壁面上琢有纹饰。史前玉璧已出现少量单调纹饰或符号,如大汶口、良渚出土品等,但极罕见。商至西周,玉璧纹饰由简至繁,纹饰种类也越来越多,至战国已出现复合纹饰。商代玉璧纹饰以阴线纹、双阴线纹及剔地阳起纹、龙纹、罟面纹和饕纹为主,这也是商代玉器的鉴定要点。此期玉璧成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玉璧的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西周、春秋玉璧西周春秋玉璧,出现了几种新纹饰,其中以卧蚕纹最多见。这种纹饰有称卷云纹的,也有称谷纹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古玉的专家维尔教授,在长期研究周代玉器上的卧蚕纹饰时,认为它是兽头或龙头纹,而这种纹饰到战国、汉代演化成排列规整的谷纹。实则谷纹是由商周时代的鸟、兽、鱼等纹饰逐渐演化形成的。人类制造玉器纹饰最初的构思是将鸟、兽、鱼等象形琢刻到玉器上,后逐渐由阴文至阳文,再逐渐衍生云头纹、卧蚕纹、谷纹、乳钉纹等。这种演化从商至战、汉玉器中可找到痕迹。

战国玉璧

战国玉璧百花齐放、沉香众彩纷呈,从外观、形制。品种等各方面来看,都是我国古玉璧发展史上的高峰产物。最突出的是玉璧形制变化很大,出现了在廓外琢制纹饰的新型玉璧,风格迥异前代。很大一部分玉璧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佩饰璧越发精美,”工艺越发精湛,品种花样繁多,纹饰主要有谷纹、蒲纹、卷云纹、细如毫发的细丝线纹,并新出现了勾连谷纹。双身合首夔龙纹,镂空和内外龙凤纹饰也非常盛行,这些纹饰一直流行至两汉。这些璧大的应是作陈列观赏之用,小的多为佩饰所用,有的作为玉组佩上部饰件。玉璧有超过40厘米的大璧,有的内外饰两层龙纹,内隔蒲纹或谷纹。战国玉璧抛光工艺日益精湛,达到了俗称”玻璃光”的程度。玉璧及雕饰的边角特别尖利,用手抚摸有刮手感,这是战国。汉代玉器的一个显着特点,此特点也是战国玉。汉代玉独有的时代特点。战国玉璧形制美观且独具特色,是古玉收藏家投资收藏极为抢手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57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4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4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6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09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7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2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2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