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紫陶白泥温度达到多少
Ⅰ 建水紫陶,深色浅色壶,到底怎么选
很多陶友在选购建水紫陶壶时,面对各种颜色的壶,都会纠结于选择哪种颜色。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那么复杂,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建水紫陶壶总的可大致分为两个色系:深色、浅色。
比较常见的深色系有:红色、黑色、古铜色;浅色系有白色、象牙白、烟灰白。
下面我们就这两种色系分别做一个分析,找出他们的差异,再看看他们各自都有何特点!搞清楚了两个色系的区别,相信您就不会再纠结于此了!
泥料配比:
建水紫陶壶的制作原料皆取自建水境内五彩山中的五色土,分别为五花土、黄土、灰土、紫土、白土五种。根据不同呈色要求,泥料配比不同。
深色系的壶在制作时五花土、黄土、灰土、紫土、白土五种土都会用到,大致配比为:五花土50%、黄土10%、白土15%、灰土10%、紫土15%。
浅色系的壶主要采用白土、灰土两种。大致配比为白土70%、灰土30%。
烧制温度:
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基本在1100――1200之间,而由于白泥陶中的硅、铝含量比红泥陶高,更耐高温些,故浅色壶的烧制温度一般要比深色壶高10――20。
烧制方式:
在烧制方式上,两种色系的壶都是一样的,主要是还原烧和氧化烧两种。
烧制方式的不同对成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颜色方面,简单来说:烧制之前深色壶的泥料呈红色,氧化烧之后的成品壶主要呈红色,还原烧之后的成品壶可呈红色、黑色、古铜色等。而浅色系的壶烧制之前的泥料呈灰白,氧化烧之后的成品壶主要呈象牙白,还原烧之后的成品壶可呈象牙白、灰白等色。
(关于建水紫陶的呈色可查看之前发过的《一分钟了解建水紫陶呈色的原理》)
装饰风格:
浅色纯净,如同白纸一张,画面装饰突出,色彩艳丽,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深色深沉,给人以古朴厚重,端庄之感。
日常使用:
深色壶颜色深沉,不受茶汤颜色限制,适合泡各种汤色的茶,但小编还是建议“一壶侍一茶”。
浅色壶颜色浅淡,不及深色壶“耐脏”,适合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如生普、绿茶等。
使用环境:
建水紫陶壶除了实用功能外,对家居环境或使用环境还有着装饰功能。因此在选择何种颜色的问题上,使用环境也是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其实深色也好、浅色也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根据自己的泡茶习惯、使用环境等方面来做选择;从感性的来看,眼缘最重要,毕竟千金难买心头爱嘛!
Ⅱ 德化柴烧粗陶壶有危害吗
有,具体如下:
一般来说,不上釉或者上高温釉的茶具就无毒,颜色鲜艳的低温釉可能有毒;再看烧制的温度,超过一千三网络烧制的基本不会有毒等。
根据材料来判断的话,一般来说,颜色鲜艳的茶具有毒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也不全部都有毒。
比如市面上很流行的冰裂和七彩茶具,如果烧制温度过低的话,毒性是相当大的,而高温烧制,就不会有问题。
可以简单的通过一个小技巧来辨别,比如倒一杯清水放在茶杯或者茶壶里,等一个晚上,第二天倒在透明玻璃里看茶水是否有颜色变化,如果有颜色变化,最好就不要再使用了。
Ⅲ 电窑烧制 紫砂壶,常说的几号几号的温度 具体是多少度啊
紫砂,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 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 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 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
红泥,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红泥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渐露锋,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朱红,泡茶𨱈数日则如朱-泥,赞不绝口!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3%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缎泥,团泥即缎泥
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宜兴方言"团"和"段"同音.天然团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砂粒丰富.用绿泥和紫泥配制团泥质感较差,用后无滋润感,易"吐黑".近期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交会处因为作路,挖出了一些团泥原矿.
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富。劣质“团泥”烧成后颜色发暗,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几乎看不见砂质。典型的就是市面上“黄朱泥“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
出自黄龙山的矿料称之为本山泥,如本山甲(夹)泥,本山绿泥等。“段”和“团”在丁山方言中发音一样,所以团泥也有人写成“段泥”,通常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所以只要产于黄龙山的矿料称作“本山团泥”是完全可以的。呵呵
天然的团泥只要烧结,不会"吐黑".
徐秀棠大师在书中的表述方法上不是很清楚.第一"团山"无从考证,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均非当地陶人编撰,有一可能性就是丁山有一座土丘称作"台山"台(tai)在丁山方言和团山相似.该处有没有泥矿.历史上是否有泥矿过,目前尚无资料.
团泥矿料中紫泥和绿泥共存状态是片状结构.不是星点式的.
本山绿泥假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假如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
团泥中的紫泥料软化,在制作时被"明珍"压碎,造成"拖尾"现象.团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烧成温度,会呈红色或紫色.
拖尾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同颗粒软化度不一,在制作时"明真"打来时将其压碎,造成拖尾现象.一般配制团泥相对比较容易出现此类现象.
“吐黑”主要是指质地疏松“团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吸附黑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烧结度合适。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造成配制团泥吐黑主要是,烧结度不够,形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疏松等原因。优质的天然原矿团泥通常不会出现此类的情况。
这比较难以说明白。一般好的泥料表面质感砂性重,俗称“骨多肉少”。这类的团泥相对比较好,泡养以后颜色愈来愈“沉”。不会吐“黑”。
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本山绿泥原矿提练而成;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吐黑”;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3%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𨱈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 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大红袍泥,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含氧化铁,在炼泥过程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泡茶柔顺好喝,经过泡茶养成色泽艳红非常讨喜,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宜兴市洑东乡西面
窑温:约1040度C / 收缩比:约45-55%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小红泥,宜兴市洑东乡东面的矿区所开采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又称小红泥),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跟一般红泥含矿量不同泥质较多,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市洑东乡
窑温:约1080度C / 收缩比:约20-28%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紫茄泥,紫茄色泽温润讨喜,泥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铁量高,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茄紫胎骨坚润,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2%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墨绿泥是紫砂泥色配比之一。将着色金属氧化物氧化钴、氧化锰,加入本山绿泥中配制而成的一种紫砂色泥。经烧成后, 呈深绿色至墨绿色,是人工配制为数不多的紫砂色泥之一。墨绿泥呈色的深浅,随氧化钴、氧化锰加入量的多少而定。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5%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拼紫泥,是用不同泥调配而成,简称“拼紫泥”也称调和泥为较常用的紫砂泥料,烧成呈棕色,在市场接受接受度很高的泥料,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泥性:稳定性特佳,容易掌控,结构紧密,可广泛利用,成型容易。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 普洱茶各种系列。
清水泥,为原矿紫砂,赤铁矿、云母多早期较常见的泥料,被广泛使用,俗称“红紫砂”成色温和高雅玩家倍赏。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泥性:容易掌握,稳定性高,成型容易,泡茶好喝。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 普洱茶各种系列。
紫皂青,为原矿紫砂,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娇艳,呈紫红色,为稀有泥料,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7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底槽青,底皂青即底槽青底皂青泥料在长时间陈腐后,假如使用时艺人不注意,很可能在烧成成品上产生黑色晕纹.因此艺人在用陈腐时间较长的底皂青原料时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制作.
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
“当地所谓的"皂青"是指用稻草灰和石灰混成的一种青灰颜色.”主要是用作建筑物上的涂料
底皂青原矿的颜色很接近“皂青”色。这也是我把“底槽清”写成“底皂青”的原因。
弱还原气氛中比较容易烧出此效果.底皂青矿料应该和古籍中记载的天青泥是同一种矿料.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因此看不见"淡墨"色效果.
底皂青是优质紫砂矿料.黄龙山四号井是和其他黄龙山矿井一样仅仅是夹(宜兴土话读ga)泥矿,而且四号井早已废置.底皂青矿料也不仅仅出在四号井,黄龙山其它矿井都可以出优质的底皂青矿料.
底皂青也是属于紫泥类矿料.
底皂青矿料相对比较容易分清,细看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
底皂青矿料中的绿色“鸡眼”粉碎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
为原矿紫砂,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甲子年紫砂,为1984年在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非常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矿物含量丰富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铁星泥,此泥料在早期做壶使用较多深紫茄色、色泽温润讨喜,矿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赤铁矿的含量特别多,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冲泡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深茄紫胎骨坚润,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4号井。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3%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细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壶使用较多,浅棕色含细黑色颗粒、色泽温润讨喜,矿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赤铁矿的含量特别多,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冲泡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浅棕色,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4号井。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
Ⅳ 都是土烧的,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第一点、胎土质地要求不同。
“陶”对胎土的要求不高,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颜色、不同组成成分、不同酸碱度的各种土壤,只要能用水和成泥巴,就基本都能烧成“陶器”,像“黑陶”、“红陶”、“灰陶”、“紫砂”等等,就都是就地取材的产物和结果;而“瓷”由于对温度等有特殊要求,所以对“胎土”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全国或全世界只有极少数地区、极个别的土,如黏土、麻仓土、高岭土等等。
第四点、适用场合和对象不同。
“陶”的亲水性、渗透性、透气性、吸水率相对都很高,而其耐腐蚀、耐酸碱等性能不强,抗冲击力更弱,所以适用场合和对象都很有限;而“瓷”具有极强的疏水性、防渗漏性和耐腐蚀、耐酸碱等特性,抗冲击力也相对要好许多,所以其适用范围和对象也就要广泛得多,早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Ⅳ 柴烧壶的特点是什么
柴烧壶的特点如下:
1、一般用柴烧,再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
2、柴窑烧出陶器温度差异大,各类高温低温粗陶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烧出深深浅浅的效果。形成气氛影响壶体呈色。
3、柴烧木材(松,竹,各种木等)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
4、烧成的产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
(5)柴烧紫陶白泥温度达到多少扩展阅读:
柴烧壶使用注意事项:
柴烧茶具是易碎品,最怕拿着柴烧壶的盖子来敲击壶身,虽然有些泥料的柴烧壶含铁量很高,高温烧制之后硬度和抗震性比较强,但是用壶盖口沿比较薄,拿他敲击壶身或者金属物体容易出现疵口。
害怕用洗涤剂之类的东西来洗壶,因为柴烧壶有着特殊的气孔结构,吸附性很强,一旦用了清洁剂来洗壶,壶身会残留洗涤剂的味道很难去除。
柴烧壶由于本身气孔结构比较特殊,吸附性极强,个人意见尽量还是保持一壶一茶最好。若真有必要需多茶混泡,也不是不可以。换茶前先把茶壶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再注满沸水,静置几分钟再倒掉,如此反复几次(视前后两茶的茶味差异大小而定),便可正常使用了。
Ⅵ 柴窑温度能烧到多少
2100度左右。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当时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皇帝姓柴,故名柴窑。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便固定叫柴窑。
柴窑生产出来的瓷器具有固定的标准,精致而规整。其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但是历史上柴窑自出现不久就渐渐消失了,很少有人见过真品,即使有也只是一些残瓷碎片,我们只能在各种诗词中一窥它的美。
柴窑与柴烧的区别
1、烧制材料不同正宗柴窑的烧造材料是松木,松木不仅热效率高并且含有丰富的油脂可滋润釉面,烧制出的瓷器光洁含蓄,富有玉感。柴烧所用的材料则相对比较宽泛,只要是木头就行。烧制材料不同,窑内温度也不同,柴窑必须在1300°以上,柴烧则不要求窑内温度。
2、烧制方式不同柴窑在烧制时需要装入特定的匣钵,避免与火焰的直接接触,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才光洁莹润。而柴烧不在意这些,它一般直接与火接触,当温度达到1200°时,木灰开始熔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胚中的铁形成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
3、柴窑与柴烧在本质上就十分不同,柴窑作为一种官窑,讲究的是标准化,重在传承。柴烧则更讲究个性化,重在表意。
Ⅶ 柴烧的自然落灰釉是什么
落灰经高温熔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这就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 以上时(依柴种类而有所不同)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坏上中的铁,则使形成的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
烧窑的时闲往往需要两三天以上,且温度需达到1260度以上,否则落灰效果差。薪柴的消耗量大( 一立方米约需二、三吨柴,视烧窑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投柴加火也需极大的体力与耐力,这些都是造成柴烧作品成本较高的原因。
(7)柴烧紫陶白泥温度达到多少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一般很多陶器烧后的颜色很接近干陶坯颜色,那几本就是火侯不足的,但是建水紫陶紫泥有些特殊,越是没有烧熟的越接近铁青色、深青色,建水白泥柴烧火候不足是呈现米青色,与采出的白土、青土那种浅青接近,烧的越老越偏黄甚至深褐色。
2、滴1滴水到壶身或壶内,如果在10秒内陶器将水吸到陶器里,也是火侯不足。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陶器内部成型结构过于疏松导致的。
3、一把好陶柴烧壶冲泡的茶,茶香更为纯净,清晰,茶汤感更为厚,柔滑,易入口和甜。
Ⅷ 高温柴烧壶如何分辨好坏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看颜色
一般很多陶器烧后的颜色很接近干陶坯颜色,那基本就是火候不足的。
2、闻味道
往柴烧壶倒满开水,放几分钟后倒出再瓷碗或瓷杯里,可以闻闻水和壶里都有泥腥味,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有味道的柴烧壶时火候不足没有烧熟。
3、看吸收度
滴1滴水到壶身或壶内,如果在10秒内陶器将水吸到陶器里,也是火侯不足。这种现象出现是因陶器内部成型结构过于疏松导致的。
(8)柴烧紫陶白泥温度达到多少扩展阅读
使用注意
首先将刚买回来的柴烧茶壶,用沸水内外冲洗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将茶壶放进没有油渍的锅里煲一下,注满水漫过壶身煮1个小时左右,这样茶壶的泥土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用清水、牙刷洗刷新壶表面的尘灰和壶内里的灰屑,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把壶放入没有油渍的锅里,然后用小火把水煮沸,沸腾5分钟后放入茶叶,小火再煮10分钟后方可熄火。
Ⅸ 钵体柴烧在烧制时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大盏门的钵体柴烧在烧制过程中最高温度可达到1450度,是真正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Ⅹ 柴烧紫砂壶洛釉与落釉有何不同
1、气孔的区别。
古瓷中一般都用柴烧,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壶坯面气泡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而在古瓷上,又得由于釉比较薄,气泡炸开,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得芝麻点。建水紫陶柴烧在高倍放大镜下气孔张扬,大小不一,骨架明显。常规紫陶呈单气孔,柴烧紫陶呈双气孔,透气性、吸附性更加好,实用性类似纯正紫砂料。
2、壶坯表面色彩区别。
紫陶因含铁量高在不同的含氧量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常规建水紫陶烧制后需打磨,无釉磨光,所呈现的颜色可为红色、黑色、古铜色、花色等,一窑颜色均匀,色彩稳定。
紫陶柴窑烧出陶器温度差异大,木柴在高温下化灰附在陶坯,会形成火痕、落灰、集釉、肌理、金属感等各类不可控的色彩肌理变化,且高温下陶坯会根据氧份不定形成各类颜色,且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甚至多种色彩重叠,木柴化灰,灰化釉也会形成不同的色彩流釉。
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有的釉面出现开片或冰花,美轮美奂,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3、烧制工艺区别
常规紫陶采用电、气窑烧制,烧制时间一般为10-12小时,温度电板控制,无需人工守候,方便快捷,成品率高;建水紫陶柴烧相对来说稳定性弱许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紫泥的烧制温度在1160°左右,一般需要烧制4-5天,耗柴5-6吨左右(根据窑的大小),期间每8小时一人轮班值守投柴,成品率低,步骤繁琐,效果未知,稳定性不确定,更加考验陶艺人的承受力与思想。
4、审美的区别
建水紫陶柴烧与常规紫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个人审美爱好和需求,常规建水紫陶注重装饰,书画的协调性、装饰名家;建水紫陶柴烧追求古拙、浑厚、自然之美,有如“欲火焚身”之后的“凤凰涅槃”、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