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驰工资多少
❶ 潘国富事迹是什么
泪雨霏霏,泣声低回;逝者已矣,思念永驻。
他舍不得花10块钱跟同事凑份子“撮一顿”,却甘愿掏50块钱给孤寡老人换漏电保护器;
他养活四口人,一家人挤在35年房龄、5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却主动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800元;
他在世时大家不觉得什么,走了后却让人感觉如同渴了找不到水喝;
他18年如一日,奋战在抢修一线,却倒在心爱的岗位上,没留一句遗言……
尽管千人送别、恸哭成片的场面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但谈起共产党员、西平县电业局员工潘国富,河南省西平县宋集乡后岳庄村的父老乡亲仍含泪追思着他的音容笑貌和一件件平常往事。
7月19日,在潘国富因公殉职12天后,我们踏上西平县的土地,追寻潘国富的足迹,眼睛一次次因感动而湿润,采访多次因此暂时中断……
壮汉老潘倒下了
1.75米高、当了13年兵的老潘,几乎从来没生过病,是个结实的壮汉。大家不明白,这么健康的人,这么一个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直到现在,很多人仍不相信这是真的。
洪河徘徊,苍天落泪,倾诉着国富匆忙的一生。
时间拨回7月7日5时30分。
前一天定好的手机闹铃响起,潘国富撑起疲惫的身体,穿好工作服。妻子赵益妮已经烙好两张他喜欢吃的小油馍,准备盛粥,叫他吃早饭。
“你把油馍挂在车把上,我先去地里送化肥了。”
“你喝点粥走吧!”
“今天单位有很多事,我得早点走,就不喝了。”
赵益妮拗不过老潘,只好用袋子给他装好油馍。老潘扛起两袋化肥,放在电动车后座上,跨上车,朝地里骑去。
赵益妮没想到,这竟是跟丈夫的诀别。“他这几年检查身体时都好着哩,平时也没觉得哪儿不得劲儿,谁想到……”赵益妮用手遮住眼睛,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8时30分,西平县电力抢修服务中心接到电话:新汽车站出现用电故障。早已赶到单位的潘国富和同事胥亚伟、王亚杰三步并作两步,登上抢修车,启动引擎,向故障点疾驰而去。
新汽车站的故障不大,导线烧断了。正当他们抓紧时间更换导线时,胥亚伟接到抢修服务中心的电话:邵庄二线所台区停电,请迅速处理。
迎峰度夏期间,抢修明显增多。
9时30分,潘国富他们排除故障,跳上车赶往下一处故障点。
邵庄二线所台区与新汽车站相距仅1千米。抢修车行至邵庄转盘时,坐在副驾驶座的潘国富低声说:“我头晕,胸闷,出不来气。”
随后,潘国富一头栽向汽车前窗,昏了过去。
正在开车的胥亚伟边放倒车座边对后排的王亚杰说:“亚杰,你掐他的人中穴!”他一打方向盘,朝最近的西平县中医院飞奔而去,并向抢修服务中心汇报。
5分钟后,汽车停在医院急救室门口。很快,胥亚伟和王亚杰协助6名护士把潘国富抬上担架推车。车一边走,一名医生一边按压潘国富的胸口,进行急救。
“我们给潘国富插上呼吸机,10多名医护人员轮流用力按压他的胸口,使用电击,开展药物救治,并组织专家会诊。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参与抢救的西平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吴全立记忆犹新。
然而,潘国富的嘴唇和脸却渐渐发紫。
抢救期间,抢修班班长韩亚平把赵益妮接到医院。“赶到医院,看到国富脸已发紫,俺大脑一片空白,昏了过去。”赵益妮捂着流泪的双眼回忆。
西平县电业局要求院方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潘国富。
苏醒过来的赵益妮拍着丈夫的脸,用手摇着丈夫的头,深情地喊着:“国富,国富,你不要我们了吗?”
但是潘国富没能醒过来。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没有拉回他,还有两个月就过50岁生日的他永远地去了。
迟来的儿子潘驰看到父亲躺在那里,一头扑倒在病床前,拉着父亲冰冷的手说:“爸,你醒醒,我再也不气你了。”
在场的人们无不痛哭失声。“俺长这么大,基本没哭过,看到这一幕,实在忍不住了。”回忆着,韩亚平的眼圈已经发红。
百姓流泪寄哀思
百姓的眼泪很金贵,也很慷慨。18年来,潘国富在抢修一线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爱心。国富走了,走得如此匆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潸然泪下。大家感慨:好人,真是个了不起的好人,咋走得这么早呢?
做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让一个人说好容易,难的是让大家都说好。但潘国富做到了。
7月10日,西平县刚下过雨,正是下地施肥、喷洒农药的好时机。但后岳庄全村人放下了手中的农活,牛寨庄、徐庄等邻村的村民也自发赶来,送老潘最后一程。
“国富是个了不起的好人,他不该这么早就没了。”76岁的西平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周大正抹了把泪说,“我真后悔以前总给国富添麻烦。”
周大正的老伴儿因病卧床多年,家里住的是1976年的瓦房,室内线路老化严重,经常停电。
2008年,周大正结识了经常来抢修的潘国富。潘国富看到周大正家的情况后,多次建议他更换线路。周大正很固执,坚决不肯更换线路,哪怕潘国富主动提出掏钱给他换。“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天?”
于是,潘国富路过时,经常到周大正家检查一下线路,以免耽误病人用电。
2008年1月的一个晚上,屋外飘起雪花,周大正家又停电了。老伴全靠电热毯取暖,周大正眼看家里温度降下来,老伴冻得浑身发抖。
“我看看表,已经晚上11点多了。我也怕打扰国富休息,但实在没办法,就给他打电话说,‘俺家停电了,国富,你能过来一下吗?’”周大正说。
“没关系,我这就过去。”潘国富爽快地答应着。
20多分钟后,潘国富迎着雪,小心翼翼地骑着自行车赶到周大正家。他掏出手电筒,仔细检查线路,周大正也在一旁拿着手电筒帮他照明。
很快,故障找到了,是线路断线。潘国富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导线更换线路。很快,电通了。
“国富,俺给你倒点酒,你喝点暖和一下再走!”
“不用了,大爷。”
“俺给你倒了杯茶,你喝了再走吧!”
“你甭忙了,俺这就走了。”
潘国富说着就出了门,骑上车,很快消失在雪夜中。
“线路修好了,俺家暖和了,国富却受冻了。”周大正眼睛红红地说。
老潘有个习惯,走到哪儿就把手机号留到哪儿,方便客户报修。他的手机号已被很多人熟记于心了。大家说,打他的手机好使、省时。老潘去世几天后,还有不少人打他的手机,请他帮忙抢修。
潘国富经常利用一技之长,帮村里人或客户免费维修家电、线路。有的人实在过意不去,常给老潘送来烟酒或是钱。
老潘常说,咦,你这是弄啥来?赶紧带回去。说罢就把送礼的人撵走了。久而久之,大家知道了他的脾气,就再也不送东西了。
在老潘看来,吃客户的饭,就相当于吃掉自己的形象。
国富待人真诚,又走得这么突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邻居崔新岗说:“7月10号早上,老伴跑回来告诉我,国富没了。我边给猪喂水边说,胡扯!不可能。她说,你咋不信哩?你听,外面有放炮的。我心里一惊,水管掉到地上,好长时间没缓过神来。”
战友呜咽别英雄
朝夕相处、共事多年的同事感慨良多:他在世时大家不觉得怎样,他走了却感觉老潘就像空气或水。不能呼吸或者口渴了,才意识到空气和水的可贵。
在单位,潘国富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有时,同事会觉得他太“抠门”。
“有时抢修结束回来晚了,俺们就凑份子一块儿吃饭,老潘从来没参加过。他说,俺没钱,不去。他就是这么实诚。”韩亚平抽泣着说,“他抢修完回到宿舍,一般就用电磁炉煮点面吃。”
大家发现,潘国富不仅给自己省钱,还把这种“会过日子”的习惯带到单位。
在抢修服务中心,有一张咖啡色茶几,上面铺了一层橡胶板。橡胶板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茶几中间往下凹陷,桌面呈弧形。
韩亚平说:“这就是老潘修低压动触头开关的工具台,生被他压出来的。”
“加上其他节约物资的款项,一年下来,他能给单位省万把块钱呢。”韩亚平说,“比如,他经常加固竹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延长梯子的使用年限。他还把绝缘胶布缠在老虎钳把手上,防止绝缘层意外损坏。”
单位每年都有助困基金,按家庭状况发放。潘国富从来没向同事提起过自己贫困的家境,也从未主动申请照顾。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每次单位组织捐款,或同事需要救助时,老潘都慷慨解囊。韩亚平对此印象深刻:“每次捐款,他至少捐50元。”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老潘在单位捐款3次,共800元,相当于他半个月的工资。
“我单独找他,做过他的工作,甚至代表组织给他送过救助金,都被他拒绝了。”潘国富的第三任主任龚世同擦了下眼泪说,“他说,我是党员,不能给组织找麻烦,还有比我更需要救助的同事。”
“这一点,他让人恨得牙疼。踢三脚踢不出个屁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太老实了。”韩亚平“恨恨”地说。
在大伙看来,老潘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有了脏活、累活、危险活,他总冲在前面。
让同事小贾不能忘怀的是2008年8月14日。他刚从柏城供电所调到抢修服务中心。晚上11点多,在单位值班的潘国富和小贾已经睡着了,潘国富的手机响起。
“柏城道东段的变压器出故障了。”
“好的,俺们马上去修。”
潘国富和小贾摸起衣服,边穿边往外走。10多分钟后,他们到达故障点。天气炎热,周围已经聚集了七八名居民。小贾正要上前察看情况,潘国富一把拦住他:“你不熟悉情况,我来。”
“我事后想了想,他这是为我的安全考虑。”小贾说,“他只用了5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周围的人鼓掌说,咦,这师傅不得了。”
感动同事的远不止这些,他技术过硬,为人和气,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工作18年,从未跟同事红过脸、急过眼。
小贾眼里噙着泪花说:“7月7号早上8点多,我见到老潘,还跟他开玩笑。中午,我听说他走了,心就像被人揪了一下,真没想到。”
家人恸哭送亲人
老潘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和员工,他把有限的时间奉献给了无限的事业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是,他留给家人的却只是有限的回忆。
潘国富一家至今还挤住在1976年洪水过后用“救济砖”盖的平房里。去年下大雨,家里的泥围墙倒了,潘国富才在邻居帮助下,用黄泥和砖砌了一堵新墙。
家里三间房,一间是四口人勉强栖身的正屋,被薄薄的砖墙分割为三:潘国富夫妇的卧室、父亲和儿子的卧室、客厅;院里一间做厨房,一间放杂物。
正屋的顶棚是用化肥袋缝起来的,已经氧化成条状。在潘国富夫妇的“卧室”里,蚊帐最显眼,上面有23个大大小小的补丁,还有36个没来得及补的小窟窿,墙上贴着发黄的1985年的《河南日报》和挂历。屋里的电线已经用了20多年,一位曾去过他家采访的记者感慨:单看电线就知道,他没拿国家的东西,是个好电工。
一台去年花200多元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没有商标的电视机,一部给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用的台式电扇,一台用了20多年锈迹斑斑的吊扇和四盏电灯,就是老潘家所有的家电。
老潘家是明显的“一头沉”:父亲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妻子在家务农,儿子退伍后刚从河南电力工业学校毕业。给父亲买药,养活家人,基本靠老潘一人的工资,日子相当紧巴。
在大伙看来,潘国富是个大孝子。潘国富每次一回家,不管多累都会在父亲床前呆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帮他按摩一下。
就在老潘去世前一天,他看父亲咬不动脆甜瓜,又顶着太阳给老父亲买回了3个面甜瓜和这段时间要吃的药。
妻子赵益妮跟潘国富情深意笃。
“俺跟国富说,钱多咱就多花,钱少就少花。”赵益妮说,“他非常省,从来不给自己添衣服,最近的一件还是俺去年花30块钱从集上给他淘回来的裤子。他下葬时,加上冬天的衣服,俺只整理出6件,其中还有工作服。”
老潘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却舍得给赵益妮买。有一次,同事的亲戚来推销棉衣,韩亚平劝他买一件。老潘说,俺没钱。韩亚平很认真地说,俺给你出。
老潘不好意思了,就给赵益妮买了一件灰格子女式棉衣,分几次付了360元。赵益妮说:“这辈子俺跟他,不后悔。俺后悔的是,这么多年没有好好照顾他一天。哪怕他瘫在床上,俺也愿意照顾他。”
说着,赵益妮泣不成声。
24岁的潘驰对父亲的记忆,大都停留在20岁前。
潘驰7岁前,潘国富当兵,父子常年见不上面。20岁的潘驰到郑州当兵,在部队一呆就是两年。尽管儿子就在家门口,老潘和妻子只在儿子快要退伍时去看过他。
“俺爸不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父亲。俺小时候,小朋友有的东西俺也想要,但他不给俺买。因为工作忙,他经常不在家。”潘驰抽泣着回忆。
2007年春节是潘驰退伍回家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大家刚落座,潘国富的手机响了。“是单位打来的,我得去抢修。”潘国富放下筷子,骑上自行车,迎着雪赶往单位。
除夕夜,这个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潘国富没在家。大年初一上午,潘国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勉强笑笑,对潘驰说:“中午把大家叫来,一起补一顿年夜饭。”
退伍后,潘驰按组织分配来到西平县电业局,到河南电力工业学校学习两年。可由于工作忙,潘国富跟儿子仍是聚少离多。
“如果是100分,你给父亲打多少分?”
“最多90分。”
“为什么?”
“他这么狠心抛下我们就走了。”潘驰说不下去了。
今年6月,潘驰顺利毕业,但没想到老潘却走了。西平县电业局负责人问赵益妮有什么要求,她唯一的要求是,让儿子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抢修服务中心,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7月20日上午,西平县电业局为潘驰举行了简短的入班仪式。当天下午,以潘国富名字命名的“国富抢修班”“国富送光明服务队”挂牌成立。韩亚平成为第一任班长和队长。队员们说,要将国富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精心守护85万西平人的光明。
西平县县委书记张金泉说,潘国富出现在电网企业不是偶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潘国富,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幸福生活才有了坚强后盾。
他为了多数人能更好地生活,百姓就会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创先争优 服务人民
本报评论员
一个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一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旗帜。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公司系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普通党员。他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潘国富便是其中典型的一员。
向潘国富学习,要学习他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从退伍转业进入西平县电业局起,他18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了一名电网员工的真正价值。
向潘国富学习,要学习他踏实勤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普通的电网抢修员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举,但他在平凡的抢修工作中却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电力事业的无比热爱。他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与爱戴。
向潘国富学习,要学习他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迎峰度夏关键时刻,他早来晚走,抢着干急活重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战斗在保电一线,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
在创先争优的热潮中,我们向潘国富同志学习,就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深入推进“两个转变”作贡献,为服务好人民群众作贡献。(刘金星 郝宏升 凌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