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85年的工资是多少
A. 80年代的一级工资42元,相当现在的收入是多少
八十年代的工资42元水平相当现在的5OOO元左,虽然物价上涨百十倍但生活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与过去几十元养活全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五十岁以下的人没有亲身体会过改革开放以前的艰难是什么样子。只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忘初心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相当于现在4000多元吧!那时的工人幸福感比现在强的一天一地。比如随便一个工人都可以娶到农业户口的村花、乡花。这足以反映当时工人的 社会 地位高和幸福值。
算一下就知道了,每个月42元,扣除三口人口粮96斤,玉米面0.095元一斤,每个月二斤大米.0.185元二斤白面价钱大约一百多斤玉米面钱算十元。房租2.5元+电费水费5元二百斤煤8元还剩17元,买菜一天三毛钱,还剩8元,每个月供应三斤肉2.5元,油一斤半1.5元剩四元。仅此而已。
过去能养活一大家子人,现在就是一斤猪肉钱!
我是一九六九年入伍在一九二师政治当美工兼电影放映员,于一九七一年三月份退伍,工令加军令超八年,三级工(电影为三等六级四十八元了整)把九口人月供应的粮油、肉蛋,糖,奶粉等全买回来,还有十元左右余款,能买回二个白条鸡和五斤鱼,打回二斤酒,是当时购买力。现在我养老金三千六百元,仅够二个人的生活。
不能简单地说工资的数字多少,是一个整体而言的讲,最起码与物价有直接的关系,硬性需求与高消费的需求。硬性需求是生活基本的物品,高消费品,在当时也就那么几种,如手表,自行车等等,家庭条件好的男人喝点酒,抽个价格高的烟。那时的家庭人口不以三口人为标准,基本上是四五口、五六口是多数,之上非常普遍,月手收入四五十元,养七八口人的也多的是。
需要更正下,80年代一级功42元,应是上海或是七类以上地区。当时的一级工工资,在我国六类地区的国家重工业乙级二类企业为33元至33.5元。地方企业还要低些。80年代前期与后期物价也有挺大差别,总之,42元在80年代前期可以养活差不多两个人,后期一个人。因为后期粮食已完全市场化,猪肉价格也涨到原来的二、三倍。
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级工的正工资不足三十元,加上一块五的粮差补贴(七十年代末以前参加工作人员才有)、五块钱物价补贴在三十五元左右。在八十年代初,我当时是二级工,所有加在一起每月是四十一元五角。那时每月生活平均开支十元钱就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每天都有肉吃(自己开伙)。那时如果不自己开伙食,完全下馆子,素面二两八分钱、猪肉臊子面二两一角钱、馒头二两四分钱、猪肉包子二两一角钱一个、饭二角钱一斤、回锅肉和炒肉二角五一份、炒素菜三分钱一份、卤肉和凉拌鸡一元一斤……每月平均不超过二十元足够一个人很不错的生活开销。老朽认为当时的四十元相当于现在的四千元。
八十年代初,既使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的月收入也普遍在30元左右。那个年代,你的家庭如果是“双职工”(夫妇俩都上班拿工资)的话,家庭经济条件一定算是比较富裕,令人羡慕不已的。
当时的情况下,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社会 上的“光荣妈妈”盛行,一个家庭,子女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甚至还有十来个的家庭。一大家子算上祖辈三代人得有七、八号,八、九号人口,硬是挤兑在数十平方米简陋的住宅内,夫妇俩拿着合计才五、六十元的工资,吃着粗茶淡饭,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裤,日子照样一路过过来。
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微乎其微,大家都在国营企业上班,“吃大锅饭”,大家的收入没有差距感,收入普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一个国营企业厂长的收入也略比普通一线工人高一点罢了,那个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富二代”等词汇。
既使如此低的收入,需要抚养如此之多的子女,但是,人们节衣缩食,艰苦朴素,每月的收入还有盈余,存储银行,也赚到了利息。有些人退休之后银行的储蓄少则数千元,多则也有万余元,相当可观。
那个年代,中学毕业后,不用上大学,国家也包办每个人的就业。上班第一年,叫“学徒工”,月收入18元,待三年学了技术转正之后,工资才可以加到36元(全市统一标准)那个年代,也有加工资的,不看学历,主要是看工龄,因为工资基数低,每次加工资也就加几毛钱,但是,大家也都很知足了。
或许有朋友看了此文愣还是整不明白,那个年代,拿着如此低的工资收入,还要抚养如此之多的子女,为何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呢,原因很多很多,不一一枚举,在此仅举一例,管窥蠡测。就拿当时人们的穿衣问题来说吧,家里老大的衣裤可以一直轮穿到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如果有子有女的话,也不是大问题,衣裤可以“女装改男装”“男装改女装”,不仅如此,每件衣裤上还都有许多大块的“补丁”呢。
现在的九O后、OO后看了此文一定觉着文章里面描述的内容是天方夜谭吧,当时,的确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是七七年人,对那个年代农村知道些,但我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问过不少人,大概也了解些。我也聊点看法吧!咱们首先得界定,42元工资在80年代初,因为85年通胀非常厉害。
一:从一日三餐,农业,食品上看。这个是最可比较的,信服度也高,贴近现实生活。当时大米一斤大概一毛一左右,现在三块。郑州一碗8分钱,现在14元。饭店一个炒肉二毛多点,现在五十左右(主要是猪肉今年大涨)。这样比较大概1:30不到。当年三口之家一月生活费三十多,四十左右。应该是个温饱水平。现在三口之家一月生活费应在三千左右,但是吃得肯定比以前丰盛。这样比例大概在1:75到1:100之间。比例大幅提升是,1,现在吃好了(绿色有机不考虑)。2,膳食比例变化,简单讲以前吃饭以主食为主,现在吃饭菜品、副食、水果比例上升。3,其它的变化。电、气使用,调味品使用量等。
二:以工业为参考。那时一件的卡上衣,请人做,也得五六块钱,现在基本淘汰了,按一般网购也就是五六十,百把一件。白球鞋七八块,现在五、六十。解放鞋最有代表性,当时应该是四块左右,现在十五六一双。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唱片机……没法再比了。这一块来讲,应该不超过1:10。
三:福利、教育等方面。以前看病小病几毛钱,大点几块钱,再大病一般是等死。现在看病,小病几百,大点几万,再大点,自己也得花几十万。上学,小学几块钱书本费一年(带笔、墨水、练习本等),其它的没了。现在义务教育免费,但为此的投入一般得上万。当然学校教学直接费用没那多,也就是千把块吧。我八八年上初中(农村乡镇),一年全部花销不超过二十元,外加二百斤大柴。米、咸菜在家带,住宿生,睡通铺。钱用于书本费、笔墨纸张、菜钱,(一般来说咸菜周四就变质了,周四、周五得买点菜)。这样比大概在1:500往上。
综合上述分析,80年代初42元相当于现在3000-4000元,当然42元远比现在4000元有幸福感!这不是钱贬值过大,而是 社会 环境变化了,我们承担的支出增加了。以前国家负担的一部分,现在由我们自己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