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资水平 » 生产规模一年可以增长多少

生产规模一年可以增长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5-05 09:36:27

A. 华菱钢铁半年报分析华菱钢铁什么价位了华菱钢铁还能涨多少

钢铁板块属于周期板块,相当多投资者也比较喜欢去买周期股,作为钢铁的标杆华菱钢铁也是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接着学姐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华菱钢铁。


准备开始讲华菱钢铁以前,我们先一块来瞅瞅这份钢铁行业龙头股名单,打开就能查阅:宝藏资料:钢铁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 华菱钢铁1999年8月在深交所正式进入市场,从上市至今,坚持不懈地进行做精做强战略,贯穿"深耕行业、区域主导、领先半步"的营销理念。公司以冷、热轧超薄板、宽厚板、大小口径齐全的无缝钢管、精品线材等特色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如今已经形成拥有国内外先进装备水平的板、管、线系列产品生产线。华菱湘钢是全球排名数一数二的宽厚板制造基地,华菱各子公司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力可以让先进制造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司实力可以说是很雄厚,我们下面就再来分析一下华菱钢铁是否值得投资。


亮点一:领先的生产规模与一流的装备水平


公司具备的生产能力一年能生产2000万吨左右的钢材,并且还拥有湘潭、衡阳与娄底三大专业化分工的生产基地。其中,还有全球第一大单体中厚板生产企业-华菱湘钢,华菱衡钢是全国第二大无缝钢管生产企业。此外通过高起点、高强度、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公司已形成以华菱湘钢5米宽厚板、华菱涟钢2250热轧机、华菱衡钢720大口径轧管机组、VAMA高端汽车板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线,工艺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亮点二:显着的市场优势


公司处于我国中南地区,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临长江三角洲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域市场优势。从目前湖南省具备的生产能力来看,实际钢材年产量基本稳定在2000万吨上下,而钢材消费总量在2800万吨以上,就是一个钢材净流入省份。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湖南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工程机械、汽车、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发展迅速,钢材需大且日渐增长。使得公司拓展湖南本土和周边市场、加快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良好的战略契机,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强化区位市场优势。


文章字数有限,还有其他很多与华菱钢铁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相关的内容,在这篇研报中有详细介绍,点击就可以查看:【深度研报】华菱钢铁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正因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重要支柱产业,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运行紧紧联系在一起。得益于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尽可能的加大,钢材需求结构由建筑业用钢与制造业用钢并举的格局逐步向以制造业用钢为主、建筑业用钢为辅的格局演变,钢铁行业的需求端目前很稳定,海工,能源,汽车,造船等方面的行业下游实际上需求的是稳中向好;同时国家陆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禁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卷土重来,并且环保限产和环保督查力度也增强了,钢材供给增长受到阻碍。


从行业上游行情来分析,铁矿石领域目前的格局正是供应大于需求,钢铁领域所具有的"话语权"和盈利能力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总的来说,华菱钢铁产品结构丰富,占据先天的地理位置,在双重优势的推动下,有望不断保持盈利的提升,获得高速发展。


不过文章存在延时性,大家要是想想了解一下华菱钢铁未来行情的话,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有专业的投顾帮助你诊股价,看下华菱钢铁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华菱钢铁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0-28,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B. 华菱钢铁2021年股价能涨多少华菱钢铁股价历史最高是多少元华菱钢铁股近期交易价格

钢铁板块属于周期板块,很多投资者也喜欢买周期股,作为钢铁的龙头华菱钢铁也是受到很多的关注,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华菱钢铁。


在开始分析华菱钢铁前,各位先一起浏览一下这一份钢铁行业龙头股名单,戳开即可知道:宝藏资料:钢铁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 华菱钢铁1999年8月在深交所正式进入市场,自打上市以来,一直落实做精做强战略,主张"深耕行业、区域主导、领先半步"的营销理念。公司以冷、热轧超薄板、宽厚板、大小口径齐全的无缝钢管、精品线材等特色产品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已形成的板、管、线系列产品生产线是具有国内外先进装备水平的。华菱湘钢是全球排名居于前列的宽厚板制造基地,华菱各子公司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力有利于先进制造的发展。


公司实力可以说是很浑厚的,我们再继续分析一下华菱钢铁的投资亮点。


亮点一:领先的生产规模与一流的装备水平


公司具备的生产能力一年能生产2000万吨左右的钢材,其拥有的专业化分工的生产基地分别在湘潭、衡阳以及娄底。而其中的华菱湘钢还是全球第一大单体中厚板生产企业,华菱衡钢是全国第二大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进行了高起点、高强度、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之后,公司已形成以华菱湘钢5米宽厚板、华菱涟钢2250热轧机、华菱衡钢720大口径轧管机组、VAMA高端汽车板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全国领先。


亮点二:显着的市场优势


公司处在我国中南地区,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临长江三角洲做到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域市场优势。湖南省实际钢材年产量基本为2000万吨上下,而钢材消费总量高达2800万吨,变成了钢材净流入省份。因为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湖南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工程机械、汽车、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发展迅速,钢材需求旺盛并持续增长,给公司拓展湖南本土和周边市场、加快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有利机会,对于公司进一步强化区位市场优势有益。


由于字数限制,更多关于华菱钢铁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都在这篇研报中给大家描述清楚了,点击就可以查看:【深度研报】华菱钢铁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重要支柱产业,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运行密不可分。好处在于国家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大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力度,钢材需求结构由建筑业用钢与制造业用钢并举的格局逐步向以制造业用钢为主、建筑业用钢为辅的格局演变,钢铁行业需求端保持平稳运行,造船,能源,汽车,海工行业下游需求已达到稳中向好的目的;同步国家不断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禁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卷土重来,还增加了环保限产和环保督查力度,钢材供给增长受到约束。


根据上游行业的行情来看,铁矿石的供应大于需求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明显提升了钢铁行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整体而言,华菱钢铁产品结构比较丰富,地理位置很不错,双重优势下有望继续保持盈利的增长,得到高速发展。


然而文章具有延迟性,大家如果想知道华菱钢铁未来行情,一定要点击这个链接,有专业的投顾给你提供帮助,看下华菱钢铁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华菱钢铁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1-30,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C. 再生产的规模分类

再生产按其规模状况,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大类。 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例如,一个皮鞋生产商,如果每年都用同样多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生产同样多的皮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如果他在第二年增加了工具、设备、原材料,也多雇佣了劳动力,生产的皮鞋也大大增加,这就是扩大再生产。
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取得发展,都必须采用扩大再生产的方法。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产无论怎么样扩大,总是以原有规模为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在完成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所以,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而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继续和发展。
虽然所有的生产都是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的,但扩大再生产往往成为所有生产过程的主要特征。一般说来,扩大再生产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1)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如上例中我们所举的皮鞋生产商,如果他在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生产流程都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靠增加工具、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形成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
2)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等方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在现实生活中,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比如采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时,随着进行新的投资而增加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规模时,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在采用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而进行技术改进或更新机器设备时,同样需要增加新的投资,并或多或少伴随着数量规模的扩大。但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并将会成为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
社会再生产,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说,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方面,再生产必须生产出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来补偿或增加已经消耗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任何生产又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关系也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所以,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 我国汽车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

近来,国家发改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这意味着多年来饱受各地不公正待遇的小排量微型车,如雨后沐浴春风,多方突围之后终于步入了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季节。作为“国情车”的微型汽车凭借其价格低廉、省油、费用低、用途广泛适应百姓需求,在近10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各地“限微”政策时常见诸于报端,微型车行业的表现和市场走势却不禁人意,远远落后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实施、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一路攀登、燃油税即将开征之际,关于微型汽车的发展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那么,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能否再现春天呢?我们拭目以待。一、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的原因分析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是一部新产品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壮大的历史。在未经国家多少支持、在夹缝中生存的微型车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增长后,克服了1997年以来在各地不断蔓延的限制政策,近几年依然保持两位数的较高的增长势头。但其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已低于全国汽车的增长率,同时,其占全国汽车的比率也在逐步下降,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地位正在削弱,自2002年以后,无论是政策因素还是行业内部的诸多变化,都给一直相对稳定的微型车市场掀起层层波澜。尽管微型车的发展一波三折,但在我国仍然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1、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等,这些国情决定了不能要求全国都去发展排气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中高级轿车工业。而微型车由于其省油、价廉、占地小等优点很适合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微型汽车是它的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解决能源和环保压力的需要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石油资源。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纯石油进口国,2000年全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00万吨,2004年达1.2亿吨,预计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5亿吨,因此,石油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的能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石油的需求量将逐步加大,其汽车消耗的石油占全部总消耗量的2/3,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能源压力,严重的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因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1000亿元以上,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我国就有7个。根据国家环保中心的预测,2010年空气污染源的64%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而微型车具有能耗小、排放量低的优点。所以,为了解决能源和环保两大难题,也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3、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落后,与汽车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将面临着国际汽车巨头的严重冲击。而只有在微型汽车领域,我国与国外差距不大,并且微型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汽车行业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5.6%。总体讲,目前,我国微型汽车已经形成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生产集中度高(前5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6%以上),行业发展较为健康的良好态势和低廉的价格,依靠广阔的市场,将使我国微型汽车在同国际汽车巨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并逐步发展壮大。4、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需要一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对别的国家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日本政府在50年代为了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先后专门制订了《轻四轮车法》(日本的轻四轮车即微型车,发动机排量在0.66L以下),从税收等方面鼓励发展微型车,促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在美国,采用“油老虎税法”处罚大排量汽车,鼓励使用耗能少、排气量小的汽车。这是因为发展微型汽车,不仅可以在国民收入较低的时期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是在国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汽车工业发达的今天,作为节省燃料、节省能源、节省停车场所、使用方便的汽车,微型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日本政府一贯重视、提倡使用微型汽车,日本的微型汽车市场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所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也应借鉴日本经验,鼓励使用节能和低污染汽车产品,尽快出台《小排量汽车法》,并在车辆购置附加税,税费、停车费、过路过桥费及领取牌照等方面给予优惠,依法保护微型汽车的发展。5、微型汽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价格最便宜、使用费用低。中国目前价格在3万以内微型轿车有3款,这也已经实实在在地突破了购买者的心里底线。同时,微型车的年均养车费用也较低,不超过2000元。其次,应付交通拥挤游刃有余。虽然微型轿车内部空间略显局促,动力也不够充沛,但至少微型轿车具备了一定的舒适性和代步功能,而且它小巧的车身在交通日益拥挤的城市行驶起来游刃有余。再次,微型汽车省油、低污染。在全球性石油供应紧张和油价持续增长的今天,人们每当给汽车加油时就发现,应付油价攀升的开支越来越不能小视。二、当前微型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据国家有关部门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微型车行业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具体表现在:行业组织运行能力不强,体制和资本结构不够完善,成本支出有待进一步压缩;行业结构不合理,零部件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绝大部分难以达到经济生产规模,难以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升级;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模块化和系统化供货渠道尚不成熟等。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决定了在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在加入WTO后,微型车的发展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因此,当前加快提高微型车行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是当务之急。2、对微型汽车发展不利的各种因素的存在近几年来,国内微型汽车行业遇到了二十年发展历程中最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首先,环保和安全政策法规更加苛刻,国家经贸委颁布了41号文件《关于微型车执行新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化油器微型汽车2003年5月31日后停止生产, 12月31日后停止销售;凡未通过正面碰撞试验的平头微型客货车,2004年起停止生产和销售。其次,国家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也制约了微型车的发展。再次,各大中城市以环保、安全为借口,对小排量的微型轿车和“6”字头的微型客车压缩销售和生存空间,甚至“封杀”,完全禁止销售,对小排量微型汽车的歧视和禁行有增无减,使微型汽车的发展受到重大的挫折。最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轿车价格水平的急剧下降,严重挤压和制约了微型汽车的价格优势和市场占有率。3、国家的有关政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落实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明确规定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的汽车,以便促进微型汽车的发展。同年,《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这些政策都客观上有利于微型汽车的发展。然而全国各地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往往并没有到位,国家关于发展小型汽车的政策不能落实,甚至一些地方在落实政策时阴奉阳违,自己另搞一套。如,2004年,有些地方还在颁布实施限制微型汽车通行的禁令,严重阻碍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微型汽车的发展。三、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微型汽车的发展1、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中国的《微型汽车法》我国应借鉴日本发展微型车(轻四轮车)的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的《微型汽车法》。一方面通过法律确立对购买和使用微型汽车在减税、减费等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证鼓励购买和使用微型汽车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将发展微型汽车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保微型汽车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法规制度,才能促进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相统一,区域、部门间政策和标准相统一,消除对微型车多层管理、多头管理的弊端,杜绝对微型车生产、使用的区域歧视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微型车产品,提高我国微型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可在税收、市场进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如目前国家在汽车消费税上,已经按不同的车型进行分档,按其排量分别适用8%、5%和3%的税率,鼓励小型车的发展。2、应积极支持微车企业加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微型汽车与其他车型相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较为容易,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中微型汽车将最有可能率先实现自主开发。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微型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国家、社会和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项目的攻关,争取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微车企业也应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开发。再一方面,国家应对微车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最后,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发挥集团集体攻关的优势,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3、严格落实和实施国家有关微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当前,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微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微型汽车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加大政策和法规执行、落实的检查力度,同时还应该出台与政策、法规相配套的一些优惠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执行,为微型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E. 什么叫做规模增长

规模增长是指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增长,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F. 设计生产规模怎么写

设计生产规模每个公司都不一样的,要根据公司实际写的,设计一般考核的是企业有没有设计实力,能不能设计投标要求的设备,生产规模考核的是企业生产能力,适应不适应投标要求。比如我们是生产紧固件的,设计能力就是有多少工程师,有没有特别的设计部,生产能力就是能否在规定时间生产出所需的螺丝螺母。

G.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生产规模的变化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无论是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看,还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看,都将出现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常态演化。在这变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要激发新活力、释放新推力、重塑新动力,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必然的现实抉择。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总体复苏动力不足近期难有明显改观,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寻找产业新动力、更新增长“发动机”。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的状况,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选择重点、加快布局,都在努力形成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模式。现在看来,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催生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更发动了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广泛领域的新的革命,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这个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要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占据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的有利位置,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

H. 经济学_资生堂生产规模

摘要 5月12日,资生堂集团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决算速报。财报显示,一季度资生堂实现销售额2440亿日元,同比增加6.0%;营业利润实现109亿日元,同比增加6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季度净利润方面,除了结构改革等以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达到138亿日元。

I. GDP增长多少是正常的

从流量到存量: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低经济福利问题

王树同/赵振军

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作者”

“作者简介”

王树同(1972—),男,河北省徐水县人,经济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河北,石家庄,050091

赵振军(1955—),男,河北省徐水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一直伴随较低的经济福利转化,表现为社会发展支出占GDP 比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建设和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其根源在于产权不清以及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福利/重复建设/产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1978—1997)的9.4%;人均GDP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7.8%或8.3%。2003年,中国GDP为11万亿元,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仍存在一些争论和疑点,但是在更多的是感受到经济增长骄人业绩的同时,却忽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被忽略的经济增长中的经济福利问题。笔者认为,结合经济福利水平来讨论经济增长,比单纯探讨经济增长数据的可信性更有现实实际意义,因为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讨论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问题通常要包括以下内容:经济增长的速度,投入和产出,消费和积累等问题。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 )的一系列指标体现出来。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一个完整描述经济总体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框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这些指标既相互联系,有各自所代表的具体的经济含义。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是一个流量概念;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是相对于存量而言的。GDP 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投资者、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和国外进口的本国商品的净值,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

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期内的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收入,可表示为: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味着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是通常所说的“毛”值,而非“净”值;如果扣除掉资本耗费,即是国内生产净值。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不反映资本耗费量。这样,在一定时间内就有可能出现较低的国内生产净值和较高国内生产总值并存的状况,而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是较高的资本耗费的结果。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不一定和经济福利同方向变动,因为资本耗费量越大,居民所得到的经济福利就越少。

国民收入(NI)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即可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相对于总体意义上的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表示的是交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即人们可用来进行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GDP 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指标体系。它体现了在核算期内,经济总体中各单位、各部门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产出、投入、效益之间的生产关系,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储蓄、实物投资与资金融通的关系,资产、负债及净值之间的变动关系等。这些指标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

然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度量。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这一完整的指标链,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了GDP 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单凭GDP增长来衡量经济活动是片面的,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不能说明生产单位GDP所耗费的资本量的多少。如果不结合资产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就会失去对增长成因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增长中经济福利的有效形成。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

经济福利是一个存量指标,指经济增长过程中财富的持续积累。每一年的经济增长成果都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沉淀下来,成为居民所享有的经济福利。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社会公共产品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没有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福利转化,也就不会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整个经济福利不断提高下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福利提高是目的。因此,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流量有效率地向经济福利存量转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片面地使用GDP 指标来衡量经济总体活动,把GDP 增长速度的快慢和经济福利提高等同起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误区。在实践中导致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以速度指标代替福利指标,GDP 数字的高低成为衡量发展业绩的标准。然而,经济增长并非总是和经济福利同方向变动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和“超英赶美”等冒进思想的指导,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但是经济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未有大的改善,不少地区还呈现下降趋势。即便二者是同方向变动的,变动的幅度也不相同,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可以转化成不同量的经济福利;反之,一定量的经济福利则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下取得。因此,经济增长并非完全等于经济福利的提高。



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转化水平是比较低的。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增长中所得到的福利相比中国要高许多。究其原因,这些国家的经济存量比较大,数百年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存量(表现为店堂馆所、堤坝、公路、房屋等一些公共设施)仍然为现在的民众所享用。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只有2%左右,但是并不会对居民生活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中国则不然,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经济福利存量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经济福利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转化度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一)社会发展支出占GDP 的比例

社会发展支出是指用在文教、卫生、体育、科研等的事业费用和投资,这部分投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国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的多少,因此,每年GDP 的一部分应该用来进行社会发展投资。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越高,用来进行该部分投资的费用也应该随之增加,这样,广大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存量就会随之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发展总支出的绝对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比例很低;而且,从“五五计划”一直到2002年,基本都保持在4%~5%左右,最高时的2002年也不超过6%。在2002年,全国1.7667万亿元的基建投资中,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仅有1643亿元,占总投资的9.3%。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平均保持在1∶13左右,经济建设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社会发展支出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不协调的状态。

(二)高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建设

一个经济体本期创造的财富总会有一部分用来进行投资,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以便为未来居民消费服务;投资越多,居民当前消费也就越少。如果投资是重复投资,意味着居民创造的价值的浪费,是一种福利损失。

1.重复建设的含义和类型。重复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业以形成的重复建设存量、即将形成的重复建设增量和重复建设项目与合理建设项目的动态转化。重复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过度市场竞争型重复建设和政府主导型重复建设。在这两种重复建设中,第二种重复建设造成的福利损失要高于第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过度竞争虽然可以在一定阶段内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最终那些没有利润或低利润的企业会从该行业中退出,是市场经济自身的一种调整过程,对消费者造成的福利损失不大,甚至还会提高消费者福利。政府干预型重复建设则不然,由于政府可以为已经是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行融资,并且获得这些资金的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没有还贷的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可以在没有正常利润或者低利润的情况下继续存在下去。

2.重复建设是一系列的事。说重复建设是一系列的事,是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一直存在着内需不足,一旦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新的国内需求,由于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很快在该产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该产业是下游产业,那么上游企业也相应出现过剩的状况。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汽车产能过剩——汽车整车制造业已经达123家,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建成轿车生产线;作为上游企业的钢铁业,也相应地形成重复建设。房地产业过热,就会在钢材、混凝土等建材的生产上出现重复投资。当前,中国存在重复建设的行业除汽车外,还有机械、冶金、电子工业、医药、食品、纺织等,重复建设的范围较广。

3.重复建设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另一方面表现为较大数量的资源消耗。以2003年为例,国民经济增长达到8.5%以上,GDP 总量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个增长过程中,所消耗的钢材是世界该年消耗量的1/3,所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1/2,所消耗的煤炭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用电量为世界用电量的13%;而11万亿元的GDP 还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30[1].经济增长过程中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不仅是居民当前福利的损失,而且还是未来福利的损失。

(三)高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和巨额银行坏账并存

在每年的经济增长中,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银行,中国的储蓄率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8月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国民生产总值。从跨期消费的角度来看,假定当前利率水平为r ,居民通过牺牲当前1单位的消费可以获得未来(1+r )单位的消费,是一种福利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中介银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银行能够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有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那么,一方面居民能够在未来获得(1+r )单位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将现在的经济剩余转化为未来的生产能力,保证使消费者持续获得经济福利,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将经济流量转变为存量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进行的顺利,居民才可能在将来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否则,人们牺牲了当前的福利也未能得到未来的福利,这便成了净福利损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即是经济流量向经济存量转变受阻的表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规模即意味着居民福利损失的程度。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2].



高增长和低福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投资饥渴症,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开始加速,增长率由1999年的5.1%上升到10.3%;2001年上升到13%;2002年又升至16.1%;2003年前8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2364万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32.4%[3],是近十年速度最快的时期,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GDP 的年均增长率,1999—2000年间,固定资产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4%,而同期的GDP 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仅约10%[4].

靠大量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由于福利转化率低,社会必须以高于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得到正常的、或者低于正常的福利改进;维持高增长需要更高的投入;由于导致福利转化低下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于是高投入变成了高浪费。如此循环往复,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造成高增长低福利的深层原因源自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它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三个层面上的产权约束上。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可配置资源不断减少,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是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包括任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情况、财政收入等指标。这样的约束条件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表现干部政绩等目标,往往以扭曲的价格将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源廉价提供给企业。比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土地近两年被大量征用并廉价转让给私人投资者,被称为中国式“圈地运动”;或者将征来的土地用于搞形象工程,修广场,建办公楼等,使得稀缺资源的配置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意愿进行,而非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由于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没有成本的概念,导致投资不以未来收益为标准而失去了合理性。

对于银行来说,其产权也是不清晰的。银行一直存有大量不良银行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数量是现有银行行为的约束条件。正常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减少对效益差的企业贷款来减少不良贷款数量;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清,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在对银行行为监督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银行行为失去约束,银行不是减少贷款的数量,反而是增加贷款的数量。因为贷款数量增加后,不良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就会下降,银行的管理者还可以在贷款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租金收益。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投资收益给定的条件下,投资规模决定于贷款和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源比如土地的成本高低。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不以追逐企业最大利润为目标,扩大企业的盘子是企业管理层获得收益的渠道。因此,国有企业一直存在投资最大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鼓励下变成现实。

这样,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行为逻辑达成一致:地方政府在政绩的约束下,向企业低价提供重要的生产资源;银行有做大分母减少不良贷款的需要;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理所当然地增加投资。这就必然出现上面所论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结果表现为较低福利水平的高速经济增长。

GDP 的增长是一种流量游戏,其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资源的低效使用、重复建设上;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出很好的宏观数据,但是微观层面上的经济福利则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从宏观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淡化GDP 指标,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从微观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经济走出高增长、低福利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姚景源。三大问题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J].财经界,2004(2)。

[2]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政策建议[J].经济科学,2003(3)。

[3]李善同,刘云中。对当前经济形式的判断和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4-01-13.

[4]秦朵,宋海岩。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第2卷4期,2003.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文章来源: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5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26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12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691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55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777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11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59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36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