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口一个月吃多少米
❶ 中国古代士兵一人一天吃多少军粮
根据居延汉简记载,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古代北方在宋以前,仍然是以粟为主,再加上一些野菜熬制的汤,条件很是艰苦,除了高级将领外,很少有肉食,除非杀马,这也导致,士兵需要通过大量的食物来维持一天的消耗(不能与现代相比,毕竟现代食物油性充足,人体需求的热量很容易满足,所以吃的少)。根据汉代一石(这里是容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约盛27市斤计算,3石3斗(1石10斗)约89斤多,以一月30天算,相当于每天3斤粟,如果仅仅以重量相比的话,相当于一天大约12个馒头(馒头重量大约120克),由于汉代仍然是吃两顿,所以每顿相当于6个馒头的量,当然这其中的热量应该远远低于后世!相较于现代,一天12个馒头,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并不是奇怪的事!所以居延汉简的描述应该是符合那个年代的,并没有夸大,所以古代士兵一天口粮基本在3斤左右,千万不要用现代眼光去衡量!他们可不会顿顿有肉蛋!对于那些估计士兵口粮低于3斤的,那就是相当于皇帝差饿兵,不打仗还好,一旦打仗容易出现哗变!
❷ 古代一个人一年吃多少斤粮食
因为当时基本是体力劳动,而且副食品相对现代相当匮乏,所以主食需求很大,一般来说,如果平民经济情况可以保证温饱的话,一个成年男子在一年要吃掉六百斤粮食左右
古代大部分时期人均寿命不高,所以青壮男性比例比现代要高,如果是太平岁月,青壮男性常常占到三成,老人小孩妇女的食量没有那么大,平均按照青壮男子六成计算,那么一万人口食量相当于七千两百个青壮男子
计算得到一万人一天吃11835斤粮食,当然,这只是约数
事实上如果农村也罢了,家家自有粮,城市的话因为运输和贮存的耗损,基本上要提供的粮食比真正吃掉的要多出一半
战争运输更是恐怖,即使是内战,也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粮食在运输中消耗掉,进军草原就更不用说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粮食在运输中消耗,十万军队加上战马要吃掉相当于五百万人口的粮食,盔甲武器战功赏赐还不包括在内,所以一场持久的草原战役完全可以花光国库里的最后一个铜板,汉武漠北决战就是典型
有些跑题了,总之一万人一天吃11835斤粮食(约数),城市的话国家要提供这种数量的粮食至少需要15000斤的征集
当然,这只是平民可以保证温饱时代的情况
❸ 中国古代十万大军一个月需要多少粮食供给
仅算士兵所需粮食,大约60万石,折算后大约要540万吨。如果算上其他,则所需更多,计算更复杂。
举例说明:十万大军所需的陆运具体规模:
1、唐代容量转换标准:10升=1斗,10斗=1斛(中唐前“斛”、“石”通用,以下统一简称“石”)。
2、一青壮男子每天食量2升米,60日需食1.2石米;1万人60日需食米1.2万石。(分见唐李筌《太白阴经》、宋沈括《梦溪笔谈》,唐升、宋升相差无几)
3、1驴负重1石,骡、驭马负重1.5石,牛车负重10石。(前两者见《梦溪笔谈》,后者见《大唐六典》卷三《度支》“车载一千斤”,也见《旧唐书·裴行俭传》:“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1人及武器相当于2石,记得唐平百济或高丽,一大臣奏章在提及船运时,也说到1兵当2石,可惜忘了出处。)
4、隋唐每名兵士,如带百日粮及装备行具,重逾三石。(见《资治通鉴》:“述等兵自泸河、怀远二镇,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槊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
10万兵的负重,按百日算,30多万石,按60日算,只能减去8万石,大致在25万石左右,24万好算点,就再从宽计算吧。
5、初唐、盛唐军队,每火(10人),标准配备六驮,有时(如李世民征辽东)为八驮,驭畜多为驴,从宽计算,每火配8匹马骡,负重1.5石,也只能负重12石,除武器装备用具等,能带粮食极少。按60日行军作战计算,每人额外还得负担1石辎重,必须安排专门的辎重部队运输。
计算出动10万兵(按《通典》中2万唐军配备4千骑兵计算,10万兵含2万骑兵,姑且只按1骑1马算,战马就得2万匹。(实际上,天宝年间的安西唐军,步兵皆有私马,即10万兵起码就有10万马,5万兵起码5万马,姑且从宽计算吧)
作战60天的后勤需要,也即专门计算辎重部队规模。那么,很显然——
10万兵总计1万火,按1火八驮计算,单驭畜即达8万马骡,而这只承担了12万石的后勤,还需要负担12万石。如果辎重全为牛车,则还需1.2万辆;如以马骡来运,则还需8万匹。
假设均为牛车,按最好条件算,四辆牛车为一排,每排5米计算,则单辎重部队就可排上30里,按最好的行进速度算,牛车每天也就走3、40里,也即先头辎重部队到达扎营休息,后面的辎重部队还刚出发。还有10万战马、驭兽,加起来起码得100里了。而且长达百里的辎重,行走极其困难,极其容易被袭击。随便一个隘口,那么多的辎重后勤都极易形成交通瓶颈。
这里还没有计算战马、驭兽的饲料问题,战马2万匹,加上驭畜8万,驾车驭畜1.2万头,总计11.2万头(匹),为计算方便,姑且再从宽按10万匹马食量算。
要保证战马、驭兽体力,除青饲料(按《战争与后勤》,每英亩青饲料可供应50匹马)外,必须保证每匹每天1斗谷物或豆类饲料。10万匹马,按少计算,1天起码得1万石的谷、豆。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❹ 四口之家一个月多少米
看你要买吃多久的了.一般三口之家嘛,买5公斤的就成了;四、五口之家的就需要多些.
另外,也得看个人的食量来定啊,如果是做体力劳动的人,肯定要相对多些的.
❺ 一般家庭一个月吃多少千克大米
看你家有多少人,一般家庭一个月吃50千克大米
❻ 在古代普通百姓平均一天究竟能吃多少粮食
每升相当于现代的约1.5千克。 古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县令是每月五斗的俸禄,十升为一斗,也就是五十升,县令肯定能养活自己的家人,以陶渊明家有四口人来保守推算(古代1家一般至少有4人),一天耗粮食约0.62千克,即1.24斤,所以保守的说普通百姓要想吃饱很困难,一天耗粮也就是6两-1斤
❼ 唐朝时一个五口的小百姓家庭一个月的花费是多少两银子
每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古时官员的薪俸多以粮食计算,而米价也是太平盛世中较稳定的比较体,所以可以作为参照物。康熙后期,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报自兖至宁一路闻见事宜〉折:“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漕船一到则米价更贱···”即当时灾荒时,上白米一石为白银一两二、三钱,一石为一百升,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一石即为一百八十斤。比照现在价格,大米紧缺时,优质米一元多一斤,则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一百五十元。考虑到上白米在当时是紧俏、高档物品,且当时铜钱与银子比价失调,本应一两银换一千钱,可当时一两银子可换一千二、三百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述),所以银子的价格较高,一两银子约合现在二百元的购买力。
在秦以前,各个诸侯国之间并不统一。但统一的都是十进位。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度是寸、尺、丈:十寸一尺,十尺一丈。量是升、斗、石(读DAN,去声):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钱 西汉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钱。关中价10000钱,人相食
❽ 在东汉时代,实封一千户食邑,一年出产多少石粮食(粟/黍/稷/麦皆可)
荀悦《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一百亩产粟三百石,亩产粟3石。汉代的小亩比战国时期的周亩略小,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粟281市斤,高于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比战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就更高了。一户五人,有两名男丁耕作的劳动力,去耕耘一百亩地,可得到三百石,在三百多年后的东汉末年可能会更多,在人口和土地足够的情况之下,一千户(五千人→二千劳动力/户)╳一百亩=十万亩(一千顷田)
十万亩╳三百石/亩/年=三千万石
地租:三十税一(1/3)=一百万石
亩税(恒灵二帝年间):十万亩╳十钱=一百万钱
算赋(已成年人头税):112╳3╳1000=336000钱
口赋(未成年人头税):23╳2╳1000=46000钱
践更一月及徭戍三日:(2000+300)钱╳2╳1000=4600000钱
❾ 唐朝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是多少
唐朝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是50两白银。
唐朝主要货币不是几两金子几两银子,这种说法大概是在明朝以后开始盛行的。唐朝货币主要是开元通宝,也就是俗称的铜钱,一两白银的说法是一贯钱,等于1000钱,而一两金子我们沿用常规算法,为十两银子,所以十两金子就是一百两白银即十万文钱。
在正常年份,一两银子能购买精米一石,一石米约合130市斤。十两金子可以购买100石米,合13000斤。一匹棉布,根据质量不同,一两至三两银,算中等质量棉布,一匹二两银子。一匹布合100尺既30米。
假设,一户人家五口人,每人每年吃500斤米或面,按大饭量计算的,一家一年消耗2500斤粮食,折合19石粮食,需花银子20两。一人做一身衣服,用布3米,每人每年做四套衣服,按中等富裕人家计算。
五口之家每年消耗两匹布,棉花30斤,棉花很便宜花银半两,总计花银4两半算5两吧。再算上其他开销,一年支出25两银。
五口之家,一年花费白银50两,合金子5两。10两金子,可以养活5口人的小康家庭两年。宋代的衙役(公务员),月奉二两银,加年终奖,一年工资30两银,老婆不工作,三个孩子,日子也过得去。
唐朝人消费观念:由俭入奢
首先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开始的从上节俭到后期不断的崇尚奢侈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唐朝初期因为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统治者也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更多的是让百姓能够得到大力的恢复以及更稳定的发展社会生产,这样就有了相应的消费观念,那就是从国家层面到普通群众都实行的是节俭。
但是到了唐朝的中后期,特别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因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就有了更多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们在消费方面都有着更多的需求,再加上唐朝时期城市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让消费以及城市的消费观念影响了更多的群体去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